国际学校圈妈妈的口述 - P掉顾佳的贵妇家长是少数派
原标题:三位国际学校圈妈妈的口述:P掉顾佳的贵妇家长只是少数派,他们在乎的也不是铂金包
记者 | 江敏
编辑 | 杨悦
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中,顾佳这一角色引发不少讨论。除了香奈儿与爱马仕的咖位高低之外,也将中产家长对教育的焦虑摆在了台前。
对想要积极融入贵妇圈的顾佳而言,国际学校不只是提供丰富教育资源的场所,更像是广结富贵缘,并借此实现阶层跃升的踏板。即便这踏板上满是钉子,难免割破尊严,顾佳们仍想够一够。
当然,《三十而已》里的情节仍有戏剧化的成分。仅从P掉“塑料姐妹花”这一行为来讲,就有违社会人的情商水平。有素质的贵妇圈难道学不会朋友圈分组的社交技能?
“剧里的贵妇圈没有代表性”。
“暴发户才这么做”。
“国际学校妈妈们都很会做人”。
界面教育采访的三位妈妈如是评价。这其中,一位妈妈的孩子就读于国际学校,另外两位妈妈在国际学校任职。
国际学校家长圈是充满了鸡血还是Peace and Love?家委会是权势高地吗?以及选择国际学校到底能获得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界面教育和三位妈妈聊了聊。
家委会“都是为了孩子”
蔡蔡:经营家族企业,孩子就读于上海排名前三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下称A校)高中
我是后来才知道当年已经有中介在倒卖A校入学资格,价格几十万元,近两年听说已涨到百万级别。
孩子是在初中申请的A校。虽然是所民办国际化学校,但很重视中国文化。比如在语文学科上,会引导学生从艺术欣赏角度出发,系统地带学生阅读名著。招生过程也挺公平,看重考生个人能力。学校模式、教学理念、课外活动丰富程度都挺好,孩子学得很开心。
其实《三十而已》剧里的贵妇圈没有代表性,即便存在势利的家长,也是极少数。家长们才不会因为剧中这样的狗血事件闹翻。
和公立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沟通交流很频繁,会把学校事情当自己分内事。比如每年游泳筹款、教师节、去图书馆包书皮等活动,都是家长主导完成,这已经形成传统了。
家长们对学校有什么意见,都是先集中反映给家委会,家委会再跟学校沟通,表现都很理智。之前食堂供应商出现问题,很多国际学校中招,当时家长们很气愤,交了这么多钱,小孩吃的东西还得不到保障?谈判后,家委会给学校提出很多要求,比如每周开放一定名额,家长不定期去学校检查食堂运营,校方也都接受了。
A校有每年捐款的固定传统。建校这么多年,学校运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基本上每学期家委会都会举办一波捐款,家长们自愿捐,绝大部分都会参与,金额不一。有一年,我们考虑举家搬迁去英国,就没参与捐款。家委会还来问,是不是对学校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大家素质很高,不会给你难堪,只是询问而已。
家委会的成员基本上靠自荐和投票选举产生。牵头人不仅要有资源和能力,也要愿意奉献。因为家长很多,随时都有意见和要求,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要有人及时跟校方沟通,给家长们回应。内部会有分工,健康委员会、学术交流委员会等。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给力而非虚设的组织。
国际学校家长们的资源的确厉害,也乐于共享,都是盯着为孩子好这一出发点。比如学校每逢暑期都有骑行活动,环崇明岛、青海湖这种,这一活动的运作很成熟。一开始依赖家长资源带动起来,孩子们熟悉之后,再交给他们自己运作。
低年级时,学校还会组织各行各业职业体验活动。企业高管家长会组织学生去公司参观,让孩子们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的。这种活动是周期性进行,家长们会轮流接龙操办。报名参观的家庭也很多,还有名额限定。
我们家承办过一期,是请建筑师讲解我们创意园是如何从厂房改造而成的。大家会很认真准备各个流程,一则是让孩子们学到东西;二则来参观的家长说不定也有潜在客户。
学校其实很看重这一点。进校前会很直白地问家长,你能给学校提供什么?家长资源也是学校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A校的六年,我们家孩子不是学霸型,标化成绩可能不太理想,会有升学压力。但他的身心成长得到很好滋养,人格健全,三观培养得很正。
对《三十而已》这部剧里的顾佳,我觉得她挺累的。通过教育来改变阶层,机率肯定是有,但会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阶层这一说法太对立了,其实最后落脚就是钱的问题。高级白领们给孩子选择国际学校,还想要事事做到完美,太难。我和周围的人也都是量力而为。
许多压力是无形中存在的,孩子上学也好、消费也好,还是你住的地方、你买的东西,都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区分。
如果顾佳呆在自己的圈子,她可以活得很好。但现在的社会环境有时候很容易把人逼疯。
“社会地位不一定要通过奢侈品和名画来彰显”
一周:英式国际化学校任职,孩子享有入学福利
《三十而已》的家长可能是一些暴富的企业家吧。他们财富积累快,也会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去读书。这类家长会比较在意穿着、打扮和品牌之类的东西。
像顾佳那样挤破头要入圈的家长,我至今没怎么遇到过。但她的行为也能理解,大多数中产没什么家业可以传承给下一代,只能靠文化资本、知识资本培育孩子,说白了还是靠教育。比顾佳家庭实力再高一级的家长是不会那么“鸡血”的。
据我观察,国际学校的家长们普遍素质很高。家族企业做得很大、工作勤奋,但穿优衣库的家长们也不少,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一定要通过奢侈品和名画来彰显。这部剧里的部分内容夸张了。
不过国际化学校发展这么多年,的确也有一些家长群体的区分——可以从他们选择的学校来看。比如平和、世外、星河湾就有很多“鸡血”妈妈,学校也很注重孩子考试成绩。而包玉刚、德威和哈罗,特别是讲究“全人教育”的学校,家长们就稍稍佛系一些。
当然,不能确保这个圈内所有家长都很有内涵。曾听说有学校的一些家长,会在重要活动场合上穿着很抓马,还聘请跟拍摄影师,全程咔咔咔地拍,场景很争奇斗艳。
家委会是一个整合资源非常好的组织,学校的嘉年华、集市活动一般都是家委会牵头举办。活动一定会涉及到供应商,学校作为非盈利组织,是不能出面去对接的,这些工作就由家委会去处理。
从这层面上来讲,家委会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为学校和孩子做很多事,家长们也都自愿参与。所以为什么家委会大多是全职妈妈参与较多,因为工作量不小,需要有很多自由时间。举办这些活动,会让孩子在老师眼里加分。当然,孩子之间如果因此而攀比,家长们还是要积极引导。
大家对顾佳这一角色有讨论,大多数出于猎奇心理。实际上,这个阶层或是再往上的这群人,不需要像顾佳那样“够”到圈子里来。但他们在小孩教育上仍然相当努力。
就拿就近入园来说,并不是学校入学资格里的硬性要求。但家长们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很多人都在学校附近买十几万元一平的楼盘。有位高管家长本来想把孩子送去海外一所私校读书,但后来还是决定放在身边。还没确定能申请上我们学校,他们家就在附近买了房。
零零总总的原因也让国际学校的孩子看上去很不一样。他们自信、成熟,也很不像孩子,很早就融入了成人世界。
我还没想好以后要不要让孩子在本校读书,他现在还小。国际学校会拼家长资源,我只是在学校工作,不知道作为家长能给学校提供什么。
“隐形攀比是有的,我也想进入这个圈层”
Lily:孩子十岁,就读上海公立学校,本人在英式国际化学校做市场招生宣传
之前在上海一家私立国际幼儿园工作时,我对家长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很会做人。比如开运动会,妈妈们会多准备一份食物专门给随行教师吃。像是义卖活动,家长们也会利用自己的资源给学校贡献义卖产品。
别看孩子们小,他们对家长们的表现也是有感知的。比如义卖活动,各班最后会统计总账,金额高的班级就会得到表扬。还有每次重大节日,对爸妈着装都有要求,学校还会安排摄影师拍照,最后各班评出最佳服饰奖,孩子们还会参与投票。这些都会产生隐形攀比。
每次活动之后,那些妈妈们的照片在朋友圈到处都是。她们才不会轻易P掉一个人。去掉一个人,她的孩子就可能失去一个朋友。跟老师同学搞好关系,也是希望自家孩子在学校里广结人缘、有好心情,有好环境。
很多人不知道国际化学校有隐形的招生门槛,特别是幼儿园,希望妈妈最好是全职太太。如果两个人都是高管,肯定没人管孩子,很多探究式的学习任务,学生就没法顺利完成。
我其实很能理解顾佳的行为,我也想进入这个圈层。虽然我女儿在公立学校,但我还是很注重和同学父母结交认识。成年人真的会有拓展人脉圈的需求。
我有想过把孩子送到国际化学校去,但经济实力不允许。
就以学费1万元/月的普通私立幼儿园来算,一年仅学费至少12万;假期旅游或参加冬夏令营也要准备10万块;课外培训,徐汇区的击剑班就得14000元/年,钢琴课最便宜15000/年,舞蹈课1万/年,英文培训两万/年。算上十万块的生活费,在上海养孩子一年就得花40万。如果是上了初高中,花销会更多。家庭年收入要100万以上才能忍受这样的开支。
老师也未必赞同这样的育儿观。我之前接触的一位顶级私立园园长说,她很痛心:一到中午有些小朋友就被家长接走,去学各种艺术和英语课程,为了报考好的小学。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这本书里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
“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朱紫瑛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国际学校圈妈妈的口述 - P掉顾佳的贵妇家长是少数派】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国际学校圈妈妈的口述 - P掉顾佳的贵妇家长是少数派〗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3033.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