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北京市鼎石学校毕业生郎玛沁歌专访

2022-03-30来源:北京市鼎石学校手机版

郎玛沁歌 北京市鼎石学校2022届毕业生,8年级加入鼎石,现已被韦尔斯利学院录取

_

“我往窗外望去,召唤着未来。”

像是得到了某种印证,郎玛沁歌低调地站在人群中,聆听着来自百年前独立女性的声音。

108年前,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外交家宋美龄在韦尔斯利学院就读。

98年前,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冰心走进韦尔斯利学院的校园。

如今,18岁的郎玛沁歌也即将前往韦尔斯利学院,继续“勇敢地去思考、写作、发声。”

当历史隧道中沉淀下来的力量,得到了现代的回应,那些曾经闪烁着火光的思想开始复活。

韦尔斯利学院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子文理学院,位列著名的“七姐妹女子学院”之首。在2018年U.S. News全美文理学院中排名第3,仅次于威廉姆斯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韦尔斯利学院致力于培养改变世界的优秀女性,除了宋美龄和冰心,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也毕业于此。在郎玛沁歌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新时代女性所具备的珍贵特质和深沉力量。

她坚韧真诚、充满善意;她有思想有观点,不随波逐流;她沉静温和,却蕴藏着巨大的内在能量。“伟大的灵魂雌雄同体”,郎玛沁歌撕去贴在女性身上的刻板标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女性可以勇敢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郎玛沁歌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自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安静的人拥有最掷地有声的思想(Quiet people have the loudest minds.)她是一个倾听者,也是一个勇敢的发声者。

100年前,宋美龄和冰心或许料到,未来的某一天,一个女孩将带着她们的力量,“去成为最美好的自己,温柔而坚定。”

[ Graduation Profile] 

文学

让群星降落,银河盛开

北京市鼎石学校毕业生郎玛沁歌专访

|在「文学剧场」第一季季终庆典上,获得最佳个人的郎玛沁歌发表获奖感言

2021年5月28日晚上7点,在鼎石表演艺术中心,「文学剧场」第一季季终庆典暨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文学剧场」第一季5位评委老师、5位颁奖嘉宾和200多位「文学剧场」成员的共同见证下,郎玛沁歌获得了「文学剧场」第一季最佳个人。颁奖词这样写道:

在一整季的活动中,伍尔芙 · 院舍的郎玛沁歌同学用她深入的思考、细致的分析和从容的表达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她是《小王子》和《傲慢与偏见》两期讲述活动的「最佳个人」,也是本季「文学剧场」个人积分的冠军。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喜爱文学、浸润在文学世界中的青年的坚定和温柔。

对文学的喜爱,从郎玛沁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从缠着妈妈讲听不够的睡前故事,到长大一点,走到哪里她都会带着一本书。在独自学习钢琴的时间里,文学也曾带给她巨大的慰藉。但是,郎玛沁歌说,来鼎石以后,她才真正体会到文学的意义。

在8年级中文课“我从何处来”的寻根单元里,冯琼琼老师让每个人通过采访家族三代人拍摄一部寻根纪录片,在追溯、思考、共情中完成家族身份认同。郎玛沁歌到现在还记得她当时的兴奋。这种学习方式让她意识到文学包含着多种形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那一年春节,在位于河南周口的老家,郎玛沁歌第一次学会使用摄像机,第一次学会剪辑,第一次通过镜头了解到姥姥姥爷的相识相知,又追溯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太太姥爷的童年往事。在纪录片的开头,郎玛沁歌写下了这样的旁白:

“人类虽然无法解释生命的产生,但是我们从未停止过对于过去的追问,对于历史的探究。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就必须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够真正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

通过了解跨度100多年的家族发展变迁历史,通过三代人的动情叙述,我们看到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史,也看到了这个在苦难中艰难生长起来的家族,如今枝繁叶茂,温情四溢。纪录片的结尾,郎玛沁歌这样总结道:

直到现在,郎玛沁歌的寻根纪录片还会作为范本在每届8年级学生课堂上播放。“无论是纪录片精巧的结构、优美的视频语言、富有创意的拍摄手法,还是内容的深度,郎玛沁歌都做得非常出色。在记录片中,郎玛沁歌从家族充满磨难和挑战的经历中领略到一种豁达。8年级的学生就能抓到这种内核,十分难得。”中文教师冯琼琼老师说道。

进入高中后,在中文教师杜静卉老师的带领下,郎玛沁歌和同学们在更为深入地阅读、分析、评论经典作品中,在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中,不断拓展自己对文学理解的深度和宽度。“她满怀热情地开始文本的分析和评论,经由龙应台的散文和柴静的访谈,谈她对少年的成长、老年的凋谢、家庭的冷暖的认识。”杜静卉老师说。

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予郎玛沁歌巨大的安慰,让她再一次意识到文学力量的强大。在独自学琴的日子里,她感受到过深刻的孤独。但通过文学,郎玛沁歌了解到孤独是人类的本色,她也和自己曾经经历的孤独有了深深地和解:

“龙应台说,孤独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史铁生说,人生的三大困境之一就是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彻底地沟通;萨特也曾说,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是文学让我拥有‘一支队伍’,一个坚固的城堡,是文学让我坚定了生活中的很多信念。”

2019年,9年级的郎玛沁歌加入了由鼎石市场及传播部总监刘媛老师发起的「文学剧场」,并成为伍尔芙 · 院舍的舍长。作为一个崭新又古典的项目,「文学剧场」带领同学们在阅读、聆听、提问、分享、辩论、演绎中,用多元而立体的方式走进文学世界,不断拓宽文学的边界。在这里,郎玛沁歌和更多热爱文学的同学一起,自由地探索,尽情地表达。

无论是预习作业、片段朗读,还是现场问答、观点分析,郎玛沁歌都勇敢分享自己的见解。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文本讲述后,「文学剧场」主讲人刘媛老师让同学们记录自己的「城市记忆」,郎玛沁歌写下了她攀登乞力马扎罗山时的感受:

在文本分析中,她的观点独特,文字深刻而厚重。在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分析中,郎玛沁歌的见解给「文学剧场」主讲人刘媛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媛老师说,当所有人非常理性地判断盖茨比悲剧命运的时候,只有郎玛沁歌看到了盖茨比飞蛾扑火背后的纯粹的理想主义:

“如果盖茨比能够回到过去重新选择,郎玛沁歌并不希望盖茨比有任何的改变。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看到了悲剧中所蕴含的另一种美。郎玛沁歌是带着整个灵魂去阅读和书写的学生,并有能力将她所认同和感受到的一切内化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表达出来。她是真正富有创造力的人。因为她的内心足够丰富、广阔和深邃,所以她才能以这样温柔和慈悲的心态去和文本发生真正意义上的碰撞与交汇,最后回响出来的东西,是属于郎玛沁歌独有的声音。”

除了自己在文学世界进行深度探索,作为伍尔芙·院舍的舍长,郎玛沁歌还带领伍尔芙·院舍的成员们一起积极地参与到「文学剧场」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中。无论是戏剧表演、辩论比赛还是现场问答互动,伍尔芙·院舍的成员们都真诚而自信地分享着他们对于文学的见地和感悟。

郎玛沁歌,也成为继去年拜伦院舍·舍长郭子荣被达特茅斯学院的英文文学与创意写作专业录取之后,又一位被顶尖文理学院韦尔斯利学院录取,并在文学的滋养下更加坚定自己的院舍舍长:

灯光暗下,大屏幕上依次播放文学作品中那些精彩动人、给人力量的文字。这是「文学剧场」每一场讲述活动的结尾必不可少的环节。坐在台下的郎玛沁歌重温着一个个闪烁着光芒的句子,默默地在黑暗中流下眼泪。这是文学带给她的震撼和幸福时刻。而她也将把在文学中感受到的力量投进现实使其发出声响。

音乐

生命的另一层底色

如果,没有5年前的那次放弃,郎玛沁歌的人生轨迹会是完全另外的样子。如今再回首,她很庆幸自己做出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5岁开始学习钢琴,11岁那年,郎玛沁歌在全国几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进录取率仅为10%左右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除了异于常人的努力,还有不可或缺的音乐天赋。爸爸希望她将来成为一位钢琴家,11岁的郎玛沁歌于是也觉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位钢琴家。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日子,是一段与钢琴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日子。除了学习专业的乐理知识,吃饭、练琴几乎成了郎玛沁歌生活的全部。她也曾在很多钢琴赛事中获奖:北京钢琴音乐节专业少年组一等奖;珠江·恺撒堡国际钢琴比赛专业一组二等奖;“喝彩国际音乐学院之星”比赛一等奖……

但练琴意味着独处,意味着,窗外很近,又像是另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在被钢琴占据的日子里,她只能把那个尚未被发掘、准备冒头的自我又一点点缩回到角落里。

“音乐的世界很美好,但我和钢琴的联结太牢固了,我像被困在了黑白琴键里,没有办法去自由地探索更广阔的世界。”郎玛沁歌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她说,那是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除了旋律和音符,郎玛沁歌还想去探寻历史、政治、文学、艺术……

尽管11岁那年,为了考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郎玛沁歌每天练习六七个小时的钢琴;尽管,她已经成功站到了通往钢琴家的独木桥上——这也是爸爸对她的期许。但郎玛沁歌内心出现了另一个声音: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需要自己去做决定。13岁那年,郎玛沁歌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坚定地从这个通往中国音乐最高学府的地方转到鼎石。

事实证明,郎玛沁歌在诸多领域的探索,不但没有动摇音乐在她心中的位置,而且她还用自己所学帮助自己更好地诠释、理解音乐。

“在阅读了反乌托邦小说《1984》之后,在了解了当时创作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后,我就能理解为什么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会通过一些小二度或者不和谐的音程去表现乐曲,我也更能理解他音乐中蕴含的痛苦。这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为我打开了很多扇门,让我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有一次,在观看了《黄河协奏曲》的演出后,郎玛沁歌不仅被其多元音乐风格的使用启发,更是被其创作背景对艺术及思想的冲击而震惊。于是,在自己的综合设计项目中,通过查阅《中国音乐史》等书籍资料,通过采访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刘诗昆先生,郎玛沁歌借由《黄河协奏曲》研究了政治与艺术、个人与文化的关系。郎玛沁歌谈道:

在9年级音乐课的一个单元中,老师带着大家用中国乐器改编了一首西方民歌,这给郎玛沁歌很大的启发。在11年级的个人设计项目中,郎玛沁歌用中国鼓、钢琴、贝斯、竖琴、军鼓等不同乐器;利用在8年级音乐课上学习的电子编曲的知识,编制了一张由4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组成的音乐专辑。她想通过这张融合了中西方音乐的专辑来表达种族平等的理念。

郎玛沁歌也在「文学剧场」的活动、学校的慈善晚会、国家大剧院等不同的活动和各大音乐比赛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曾为迈克尔·杰克逊、巴巴拉·史翠珊等歌手录制过专辑的美国著名音乐艺术家Quincy Jones先生,对郎玛沁歌的音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作为一名音乐人,我对郎玛沁歌的天赋感到钦佩。她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热爱,也很用心地对待音乐学习,致力于让音乐成为自己影响世界的一种方式。我相信,如果她能把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天赋一路从中国带到我们的国度,对我们而言是一份礼物。“

[ Graduation Profile] 

在透着晨光的窗帘旁边,

和时间赛跑

让我们放慢前行的脚步,暂且把时钟拨回到郎玛沁歌刚转到鼎石的2017年的一天。

夜里12点,郎玛沁歌依然在台灯下写作业。每天熬到半夜,是郎玛沁歌来鼎石近3个月的日常作息时间。两年没有学习文化课程,让初到鼎石的郎玛沁歌感受到了和同学们巨大的差距。英文课听不懂、别人花1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她要花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

不仅如此,虽然郎玛沁歌转到鼎石,但她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专业课程。每周一,她都要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乐理知识。这意味着,在鼎石很难跟上进度的文化课程中,每周她还会缺席一天,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就要再多出几倍。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鼎石,一个在北京的南面,一个在北边。郎玛沁歌每周都在相隔34公里的路程上来回奔波。每天放学回家先练两三个小时的钢琴,从晚上10点才开始写作业。有时候写到夜里1点实在太困,就先睡觉,把闹钟定在凌晨5点,坐在透着晨光的窗帘旁边,和时间赛跑。

妈妈很心疼郎玛沁歌。老师们也心疼她。身边的人都建议她先放弃一头,这样下去没有人能吃得消。但谁也没能说服郎玛沁歌。她非常坚定,自己认准的事,别人很难改变。“虽然不走钢琴专业的路,但钢琴依然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鼎石的生活,我更不会放弃。”

郎玛沁歌骨子里是个要强的人。她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她不想把钢琴作为文化课学不好的借口,也不想因为同时在两个学校上课而被老师特殊对待。

于是她和自己死磕。“我喜欢刨根问底,不喜欢当天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自己探索、问老师、问同学, 总之,我一定要明白这道难题的解决方法。”

“郎玛沁歌是一个对外界非常敏感的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说一遍的知识点,在有些学生还不在意的时候,郎玛沁歌已经深深地记在了脑子里。第二次说起,郎玛沁歌就已经学以致用了,第三次,她就能使用的非常纯熟了。”杜静卉老师说。

不仅是老师的讲述,郎玛沁歌也热爱和同学交流观点。“她会抛出很多的问题,并在笔记本里记录课上老师、同学们提出的观点。郎玛沁歌会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批注,并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反思。”12年级的左纯溪分享道。

|郎玛沁歌的课堂笔记

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从不太能跟得上课程,到赶上大家的进度,再到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郎玛沁歌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此时的郎玛沁歌,坐在一个靠窗的单人沙发上。她说,现在想起来,好像也并不觉得那时有多苦。虽然每天都处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中,有时甚至忘记吃饭,但她乐在其中。“历史课需要写一篇论文;视觉艺术课要创作一件作品;文学课要分析一篇散文……所有的这些都让我非常兴奋。当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当我学到新的知识和技巧时,那些成就感,让我瞬间忘记了苦和累。”

除了学术,郎玛沁歌也放开手脚在其他领域钻研和探索。郎玛沁歌第一次给杜静卉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她在8年级的敦煌体验式学习之旅中画画的场景。杜老师还记得,从莫高窟返回酒店的大巴车上,同学们或说笑,或睡觉,而郎玛沁歌一直安静地在自己的素描本上画画。杜老师说:“她画下了莫高窟的飞天舞女、玉门关的黄沙戈壁,也画下了同学们各具情态的身影。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不受他人影响的郎玛沁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郎玛沁歌也将自己的这份爱好作为贡献社区的力量。她为鼎石中文戏剧《先生》设计服装和节目单;她是鼎石学生自媒体“大番茄”的插画师和学生作家;为了宣传和保护四川栗子坪大熊猫基地,她和同学张颖珅、刘奕辰合作了以“熊猫放归”为主题的绘本义卖项目,她是绘本项目的图画绘制者和脚本撰写人之一……

一切艺术都是相辅相成、互相激发的。郎玛沁歌对艺术特有的敏感度,让她无论在视觉艺术、音乐、文学中都展露光芒,也让她不断去拓宽自己的边界。

[ Graduation Profile] 

我是倾听者,也是发声者

对文学的探索,对艺术的热爱并没有让郎玛沁歌只停留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她将在文学和音乐中获得的滋养转化成行动,对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和改变。

曾被伍尔夫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对女性自我意识以及对自由追寻的探索深深打动的郎玛沁歌,去阅读了更多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波伏娃、夏洛特·吉尔曼,他们的文字让郎玛沁歌意识到不要被任何标签——无论是性别、社会身份,还是任何特性所限制、异化。

妈妈也一直教育郎玛沁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从小,妈妈就告诉我不能因为背景和社会地位去评判一个人。应该用最善良、纯粹的态度对待别人。妈妈这样的教导赋予了我一颗谦卑、感恩的心,我学会了平和、客观地观察世界,我也希望以真诚的态度回馈所在的社区,为社会带来好的影响。”

在郎玛沁歌出生的第二年,妈妈就参加了一个名为“幸福工程”的公益组织,帮助那些需要救助的贫困母亲。去不同的地方做公益活动,妈妈都带着郎玛沁歌。“但我并不强迫她去,我会事先告诉她我要做的事,问她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小时候的郎玛沁歌跟着妈妈去了很多地方,她曾作为志愿者帮贫困地区的农民卖水果,也曾用琴声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带去安慰。

11年级,郎玛沁歌加入了天才妈妈基金会。她用自己设计的口罩在线上售卖筹款,帮助少数民族的贫困母亲。

去年,因为一个女性脱口秀演员发表了一些有关性别平等的言论而遭到网络暴力,借“全国中学生青少年观摩大赛”的机会,郎玛沁歌和组员共同采访了很多脱口秀演员,调研了女性脱口秀演员的生存现状,并和组员共同完成了一篇新闻报道希望引起更多人对女性权利的重视。

“对女性权利的重视不是要求女性高于男性,而是和男性平等,享受一样的权利。性别平权与种族平权、贫富差距等社会议题的内核都是相通的,归根结底是不要让标签和刻板印象去将人们异化,将人们磨损成他们本不应该是的样子、限制人们去探索自己的机会。”

9年级,在坦桑尼亚的服务式学习之旅中,郎玛沁歌和同学们参观了当地一所条件很差的学校,“但那里的孩子热情愉快,并没有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任何抱怨。我从这些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活态度的东西。”郎玛沁歌说,“他们启发我,服务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我们在服务中获得的和付出的一样多。而孩子们的真诚和纯洁又激励着我去不断奉献。”

10年级,和妈妈去不丹旅行的郎玛沁歌,被不丹丰富的文化传统所打动,但也目睹了贫困带来的教育落后。很多儿童因为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郎玛沁歌通过当地的一个基金会,与不丹的一位慈善机构创始人、音乐家Dorji合作,为那里的孩子录制了在线的艺术课程。郎玛沁歌还和Dorji合作创作了一首包含中国特色和不丹特色的歌曲,倡导不同文化、社区和个人之间的互相理解。

郎玛沁歌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又强大的人。“她愿意用自己最大的善意去理解包容别人。她有积极又富有韧性的一种力量。”好朋友徐碧嵘说。

“她本性当中的那些善良和美好,就让她非常容易接纳那些美好的东西,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杜静卉老师说。

“她是我认识的人中少有的,能够兼顾纯真与成熟的人。她待人的温和宽厚,待事的一丝不苟也常常打动我,使我反思自己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同学张家雨说。

“郎玛沁歌似乎聚集了所谓女性主义作品所有的特质:理智、包容、友善、有观点。她永远不会被世俗的标准限制住,勇敢地热切地在她所热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室友高思宇说。

在很多同学和老师眼中,郎玛沁歌可以申请到名气更大的学校。但郎玛沁歌说,自己不喜欢任何标签化的东西,不想让学校的名字、外界的评价和从事的职业来定义自己。

“我希望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大家期待中的自己。我申请韦尔斯利学院,是因为这里丰富的教授资源、自由的探索空间更适合自己。而且,在这里,性别不会成为阻碍你任何想法和行动的因素。”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100年前为了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宣言。在郎玛沁歌18岁生日那天,鼎石「文学剧场」主讲人刘媛老师将这句话作为生日祝福送给了她,因为郎玛沁歌超越了性别对个体的限制,敢于去追寻最真实的自己。

“行动起来,而不是去做见证人。去写作,去想象,去梦想,去生活。深入地、彻底地、完完全全地投入到这一场人生的激流中去。”刘媛老师为郎玛沁歌的毕业祝福,我们也希望送给每一个毕业生:“让你的语言、创作和思索对现实和他人产生影响,去激发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为创造更美好和光明的世界做好准备。

也许,人的生命或许有千百种模样,但对于你而言只有一种最好的模样,那就是——成为自己。因为,你——已经是这个世界可以获得的,最美好的礼物。”

国际学校网《北京市鼎石学校毕业生郎玛沁歌专访 》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7133.html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北京市鼎石学校毕业生郎玛沁歌专访 】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北京市鼎石学校毕业生郎玛沁歌专访 〗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7133.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