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

2022-03-12来源:网络转载手机版

  在北京明诚学校,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的专业领域完全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导师。

  在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每一个老师,每一天都在变得更好。

  “以前在公立校做班主任,孩子要是表现不好,我就会生气,会批评孩子。现在在明诚做导师,我发现我变了。我会先去问,Ta为什么这么做?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能怎么帮Ta?我觉得做导师,让冷冰冰的教育学,变成了我真正能用得上的人文关怀。”

  ——晓雨老师

  明诚人文教师,7年级导师

  十年教龄,曾任教于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我刚刚留学回国的时候,想法特别简单,觉得只要能把课讲得特别牛,孩子就100%能学好。但做导师之后我越来越明白,孩子能不能学进去,有很多影响因素,特别是心理状态的影响更大。除了讲课,我还能做很多其他的工作。”

  ——陈月老师

  明诚科学教师,6年级导师

  日本京都大学本硕

  “学心理学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真正做到‘温柔而坚定’。做导师有一段时间了,上学期,我批评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当时Ta反应非常激烈,我一直反复告诉Ta,你犯了错误,就应该承担后果,但我仍然很喜欢你,仍然相信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大概一两个小时之后,Ta主动来找我道歉。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你会发现很多坚持是有意义的。”

  ——开航老师

  明诚心理教师,8年级导师

  曾任教于北大附中及清华附中国际部

  范德堡大学硕士


  01

  导师制:支持每一个真实的孩子

  明诚中学部的社区手册里这样写道:“每一位6-12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在导师的陪伴下学习与成长。导师专注于学生的个体成长、目标管理及家校沟通。”

  什么叫“专注于学生的个体成长”?

  晓雨老师说:“我养成了习惯,每天的晨会、大课间、小课间、午休,都会到导师教室去,跟我的导生聊各种‘闲事’,比如老师讲了什么有意思的课,哪门课作业特别多......这样,我们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后来,哪怕不喜欢跟别人表达的孩子,私下里也愿意跟我说很多心里话。我就能知道,每一个孩子,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看似很轻松的一段话,实现起来,其实需要导师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心血。毕竟,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老师是严肃的,是权威的象征,一旦老师走进教室,大部分学生会自动停止闲聊,绝不可能“主动把心里话告诉老师”。

  那么,导师制有什么魅力,怎样实现了师生关系的重构呢?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

  学生发展中心的负责人义飞老师解释道:

  “传统的行政班,多的时候五十几个,少说也有三十个孩子,班主任再负责,大部分精力也已经被行政事务消耗掉了,比如评选优秀集体、运动会之类。所以,平均每个孩子被关注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导师制下,行政事务尽可能交给其他部门,一个导师最多负责十五个孩子左右,就专注于每个人的社交、情感和学业。从制度上,我们规定每周导师要跟每个孩子有一对一的时间,跟全体导生开一次会,每个月还要跟每个导生有一次深谈;同时,导师还需要跟家长保持相当高频率的沟通。

  但‘制度’只是保证了每个孩子被关注程度的下限。实际执行时你会看到,每一位导师做的,都比制度多很多。”

  对于导师制的优点,开航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

  “通常,容易被关注的主要是两类学生,一是特别优秀的,二是特别调皮捣蛋的。而大多数处在中间地带的孩子,往往会被忽略。问题是,这样的‘大多数’,其实就是未来社会上的大多数,他们才是主流。如果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习惯了不被看到,那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还是被忽略的状态。

  导师制就是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尽力让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得到足够的关注,有机会在品格、能力、学业各方面得到充分的支持。这不仅对他们个人,实际上对整个社会都挺重要的。”

  陈月老师则提到:

  “我们小时候,总被教育‘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但一个集体几十个孩子,不可能一模一样。要形成高度统一的集体形象,势必有一些孩子的特点要被模糊掉。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一张集体照,看上去很规矩很整齐划一,但是像素很低,你根本看不清每个孩子长什么样。

  但做导师的感觉就很不一样,我支持的是每一个真实的孩子,不是一个虚拟的集体。就好像每个孩子都是一张单独的照片,他们的样子在我脑海里,非常清晰。”

  当孩子不再被当作实现集体利益的工具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会感觉被尊重,感到自己的需求真的能在导师的支持下,稳定地转化为现实。那么,导生跟导师的亲近,也就顺理成章了。


  02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想被忽略

  具体怎样去满足每一个个体的独特需求呢?

  举个有趣的小例子。导师们会让每一个导生自由提出,希望怎样过生日。有的孩子希望自己在那一天成为焦点,大家就一起真心地为Ta庆祝。有的孩子说,平时挺注重健康的,过生日想放肆地吃点儿垃圾食品,所有人就在这一天集体煮泡面。

  但也有孩子说:“希望大家当不知道是我的生日。”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简单照办,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地度过这一天呢?

  晓雨老师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真的想要被忽略。孩子这样说,有的是害怕麻烦很多人,有的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作为导师,不能只看字面上的表达,更要理解孩子背后的真实需求。

  于是,导生加晓雨老师,一共13个人,却只买了12份生日帽和生日眼镜。除了真正过生日的人,其他人都装扮起来,假装是大家在过生日。在这样别致的安排下,小寿星度过了愉快的一天,还在期末总结时特意提到,感到了大家真诚的关心,非常温馨。

  其实,让孩子“快乐”,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已经不是简单的事情。

  几位导师不约而同地提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什么物质压力,主要的压力都来自学业,来自家长和自身对“优秀”的追求。同时,孩子们的快乐来源变少了,吃点好的、买个玩具就开心的年代一去不返,不少很优秀的孩子,只是为了优秀而优秀,却没有幸福感,反而感到空虚和茫然。有些孩子还可能因为焦虑,影响社交甚至学业。

  这时,导师会通过多种方式,润物细无声地给予支持。比如在一对一沟通时,讲讲自己上学期间遇到的挑战和处理方式;比如多跟其他导生沟通,帮助大家共情这个孩子遇到的状况,一起为Ta营造温暖放松的社交环境。


  03

  给予孩子“真实的人类的反馈”

  但也有些时候,导师刻意地“不做特殊的安排”,效果反而更好。

  陈月老师提到,有的孩子刚进入全新的中学环境,很难快速打开心扉,面对老师的关心,很少正面回应。这时,导师如果急于“拿下”Ta,过度关注Ta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不安全感。

  因此,陈月老师像对待其他所有导生一样,跟这样的孩子正常交流,并不特意做出额外的反应,只是默默地多花一些心思去观察。很快,变化就出现了。“好像挺自然的,课间或者午休的时候,Ta就开始来跟我说话了,愿意和我亲近了”,陈月老师说。

  在交流趋于正常之后,陈月老师仍然很注意沟通方式。她提到:“面对容易在社交上受挫的孩子,我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用成年人视角去回应Ta。我小时候老师就会带一个预判,‘这是一个学习尖子,一个班干部,或者一个体育特长生。’我尽量不带这种评判,我只关心这个孩子看到了什么、感受是什么。我发现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非常安心。”

  陈月老师提到的导生,开航老师也有所了解。在明诚,导师们除了关注自己的导生,也会彼此配合、相互支持。“比如,孩子跟陈月老师老师亲近,但有时把握不好社交距离,陈月老师作为导师,并不适合直接拒绝,我就可以从旁配合”,开航老师讲道,“比方说告诉孩子,陈月老师正在工作,你可以先问问老师有没有时间,再跟她聊天。就是说,把事实呈现给孩子,让Ta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了解在别人眼中,还有哪些处理问题的方法。”

  开航老师认为,这也是导师制很有价值的一点:让学生看到,每一个老师是不一样的。

  的确,明诚的导师,背景非常多元:学科上,来自人文、数学、科学、心理等不同领域;有男老师,也有女老师;有的热情活泼,有的严肃沉稳;有刚从教不久的新生力量,也有教龄十几年的老手;有人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也有人能更好地共情家长的期待。

  开航老师说:“像这个孩子就能感受到,老师里面,有陈月老师这样,给予更多空间的,也有我这样,边界感很清晰的。我们不会过度照顾学生,也不会过度苛责学生。我认为我们给出了‘真实的人类的反馈’,这对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形成自己的个性,很有帮助。”


  04

  帮孩子找到发自内心的目标

  在明诚的导师制当中,帮助孩子“自主”做出自己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开航老师提到:

  “我们不会去强调‘你是开航组的’、‘Ta是陈月组的’这样的概念。我们不想用团队的概念去‘裹挟’孩子,让他们被动地被留在一个导师组里。

  其实在心理学上,团队感是一个好用的工具,比如激发我们组的斗志,去跟别的组竞争,往往能带来不错的表现。但这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动力,不一定是好事。

  我们更希望孩子主动去探索:我跟什么样的人合作比较顺畅、跟什么样的人相处就不那么舒服,然后主动找到调整和解决的方法。这更接近他们将来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的实际挑战。”

  这种对“自主性”的鼓励,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导师制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贯穿整个学年的“OKR”。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

  “OKR”指的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在明诚,每一位学生都会用这套工具,和导师一起制定自己的学年目标,并在每周、每月的导师会议中,不断更新目标完成的进度。

  为什么要做OKR?义飞老师认为:“学生具体选择什么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找到和体会‘目标感’,也就是,想要主动去做事情的动力和追求目标的过程。你可能一段时间没有目标、不想做事,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一年都没有‘做点儿什么’的愿望,我们就要看看发生了什么,帮Ta发掘一下内心的动力了。”

  基于这样的初衷,明诚的导师和每一个孩子一起,在“学业发展”、“社区参与”和“个人成长”这三个方面,着手制定个性化的OKR。

  义飞老师一直强调,这个O,可以是很小很小的目标,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让你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收获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目标。

  比如,有的孩子发现很多人经常剩饭,非常浪费。Ta说,我就先管好自己,于是在社区参与方面,设定了一个目标,“节约食物”,关键成果就是“每天把饭菜吃干净,不剩饭”。这点被很多人忽略的小事,却闪烁着主动成长的光芒,让义飞老师印象非常深刻,

  像这样发自内心的“小目标”和“小成果”,同学们在导师的启发下,制定了很多。有人说,要变得更健康,坚持多喝水。有人说,要改善坏脾气,跟父母发脾气的次数,一学期不超过两次。

  还有人说,父母总批评自己“眼里没有家务活”,所以定了个“提升卫生意识”的目标,对应的关键成果就是,做值日的时候,要真的把教室打扫干净。

  看到这一条OKR后,晓雨老师就会真的关注Ta的值日成果。有一次,Ta用湿布擦完黑板,晓雨老师认真地反馈:“湿布擦过的黑板,现在看起来很干净,但等到水印干了,就会看到,留下了很多白色的痕迹,其实并没有擦干净。”

  在没有OKR的情况下,晓雨老师并不需要对学生值日做如此细致的检查。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发自内心的目标,导师们会多出很多额外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非常琐碎,但却很有意义。陈月老师说:“我是学生物的,会做很多实验,但为什么要做实验呢?我们一定会先有一个research question。做OKR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这个O,那大家埋头学习、做很多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低头赶路的时候,偶尔还是得抬头看看天的。”


  05

  让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

  当然,对很多孩子来说,在思考目标的时候,除了内心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在动力来源:家长的期待。

  因此,家校沟通,也成为了导师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

  除了和家长一起关心孩子的日常和生活,随时反馈孩子的进步、成长或遇到的挑战,几位导师都提到,近些年来,一个让人有些担忧的现象在逐渐普遍化:

  原本,良性的成长环境应该是父母温柔包容,学校建立规则,给孩子相对严格的教育。但在激烈的竞争之下,许多父母的焦虑,使得“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那么容易做到,因此,家庭环境变得严肃紧张,而导师则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爱、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例如,有的家长会用企业管员工的方式管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必须干出一番大事业,连职业方向都规定好了;也有的家长跟孩子沟通的方式更接近于上课讲知识点......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晓雨老师提到,有的孩子看起来开开心心,可是连好朋友都不知道Ta的内心备受煎熬。一旦孩子自己的愿望和家长不一致,这种心理冲突早晚会反应在孩子的行为层面,比如社交受挫,比如学业成绩下滑。而这往往会引发新一轮的冲突,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好在,导师们都明白,家长深爱着孩子,只是需要更恰当的方法。有了这份共同的爱,加上丰富的经验,和充分有效的沟通,很多家长都会走上改变的起点,打破恶性循环。

  比如陈月老师就曾经在考试结果发布后,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说:“我们已经跟孩子约好了复盘考试的时间,坏人,我们已经要当了。所以,请你们做温柔的爸爸妈妈,给孩子支持就好。如果开学才一周,就要面对老师和家长双重坏人,换我是孩子,我也受不了。”

  开航老师也遇到过焦虑值很高的家长。她发现,越是无微不至的家长,有时给孩子的压力越大,这时,导师反而不能再去跟家长沟通“要做些什么”,而是去劝家长“不要做什么”。“多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大部分时候,孩子会比家长更快找到改变的方法”,开航老师说。

  对此,义飞老师总结道:

  “学校教育,就是周一到周五,早上8点到晚上5点,再考虑到周末、寒暑假,学校只能影响一个孩子20%,剩下的80%,全靠家庭。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教育才能看到好的结果。

  导师制就是形成这种合力的有效方法,既能给学生新的思路,又能帮家长做出调整。上学期末,在6、7、8年级的成长答辩当中,我们已经很明显地看到了效果。”

  义飞老师提到的“成长答辩”,是明诚每个学年结束前的重要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要回顾一整年的个人成长及OKR达成情况,而他们最主要的听众,就是导师和家长。

  陈月老师对成长答辩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她说:“在成长答辩当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通过回顾,真的能把自己日常小小的行动,跟远大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了。这让我真的感觉到,孩子们上中学了,长大了。作为一个导师,我非常非常感动。”

  感动的不只是导师。日常没有很多机会参与孩子校园生活的家长们,在这一刻,更是深受触动。孩子们不但在学业上取得了进展和思考,还展现了精彩的个人生活和丰富的社区参与。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建立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对亲朋好友表达出真诚的感谢。

  这一切,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学业再重要,也只是多彩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让孩子从容不迫地体验完整、丰富的中学时光,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自己,都有着更大的意义。

  让学生和家长都看到这种“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导师制的价值所在。

  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甚至是很难,很累。但是,每一位导师都乐在其中。毕竟,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学习机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想、并有能力实现理想的,活生生的年轻人。

  导师们用自己的努力,重新构建了良性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这也许正是通往未来幸福人生的,一个起点。

  更多北京国际学校资讯,可以到本网站查看!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 · 预约看校

男 女 请选择申请年级 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十年级十一年级十二年级 提交信息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派专人与您联系!咨询电话:400-8700-125

国际学校网《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6259.html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导师制 | 师生关系的一次重构〗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6259.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