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分享

2022-07-14来源: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手机版
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分享

一场走进课堂的知行活动是如何炼成的?UWC特有的“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有何特点?“知”与“行”的碰撞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几个月前,校中文系联合中文辩论社与烧麦戏剧社举办了FP中文辩论大赛与FP中文戏剧大赛,将知行活动作为课内教学的一环,把中文课程的学习延伸到了舞台上,在“知”与“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不断探索知与行的边界。

01   选建材,搭桥墩  

“用戏剧在舞台上搭起新的世界。”  

几个月前一个平常的日子,我突然收到了中文系主任彭振老师的呼叫,忐忑之下走进中文系的办公室,度过了心情大起大落的五分钟。

首先彭老师面带慈爱微笑开头:“若然啊,我们中文系想跟你们戏剧社合作一起做一个覆盖FP全年级的活动。你看中辩的FP辩论赛办了好几届了,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办的FP戏剧大赛也打开了一种新的方式。

今年想让更有经验的你们和我们一起办。”内心喜悦的我一口答应下来。  

随后,彭老师提出了他的愿景:选用中文课拓展书单上的巴金经典作品《家》作为文本,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不同节选每班排演一个十五分钟时长的戏剧作品,争取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以达到“激活兴趣、挖掘潜能,体验学习、深入理解,学科贯通、知识拓展”的目标。     我顿时背后一凉,陷入了一种来之坎坎的境地。  

首先选定的文本《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挑战:

一则《家》不是课内文本,老师不会像其它课内文本一样精讲,尤其在作品的人物和主题把握上,让同学独自理解并演绎是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

二则《家》中角色众多,且大多数场景都是群像戏,对于不少初触戏剧的同学而言,如何改编剧本,如何安排角色,如何让其“乱”中有“序”,并在十五分钟内抓准主线呈现主题等都是很大的挑战。  

其次,如何让大多数未曾接触过戏剧创作的同学迅速上手,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除此之外,最难琢磨的一点要求莫过为怎样才能“在知行发展中找到与课堂教学的连接点”?   FP中文课程的目标一方面是更深入,系统化的中文知识的学习与提升;另一方面是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综合技能的转变与改进。而我们作为知行活动社团,也深知知行活动的几大信条,所以,必须找到二者的交点,以寻求效益最大化。  

有彭老师的KPI悬在头顶,我们迅速定下了三个目标:从文本学习上争取纬度的升级——从二维的学习者到三维的参与者;从能力拓展上培养同学们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与更全面的技能,挖掘同学的兴趣点与天赋;

从社团角度出发,迅速发现一大批有潜能的同学,让我们的知行熠熠生辉,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源泉,如此三个桥墩搭建起来后便可以开始灌注桥梁了。  

02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在大赛筹备初期,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便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许多没有接触过戏剧创作的同学快速入门,各司其职地与同班同学一起完成一段时长为十五分钟的经典作品片段。

在中文系老师们的建议和指导下,戏剧社的成员们群策群力产出了一份表演建议指南、一份剧本入门指南、一本舞台美术入门指南,分别介绍了声台形表的初级练习方式、如何将小说改编成剧本以及服装妆容道具设计、音乐灯光设计的关键要素,尽可能为经验相对少的同学快速找到门道。

紧接着,我们为十二个班级各分配了一位经验丰富的DP1同学作为引导员全程参与创作过程,引导同学们跨学科创作,尽可能地为大家一路护航。

风物长宜放眼量,将戏剧表演与中文文学课程结合便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文本中跳脱出来的桥板,从更宽广长远的角度去度量校本知识,以及知识背后的全球性问题。

在UWC的FP中文课堂中,老师们常会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而戏剧与中文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贯通之处在于——文学是戏剧艺术的根基,而戏剧能将文学立体化,从平面呈现提升为可视化的画面呈现,在一个个场景中,展示出字面文字无法传递的种种。

而同学们也在创作和演绎这立体场景的过程中,从二维的学习者变为三维的创作者。

《家》作为巴金先生著名的“激流三部曲”之一,通过对一个典型的被封建礼教所毒害的大家庭入木三分的刻画,将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抨击展现到了极致。对于选择了不同任务的同学而言,他们也能从全新的角度切入,将自己放置于一百年前的那个披着书香门第之皮实则龌龊腐朽的封建大家庭中,去切实体会新与旧、明与暗之间的对抗。 

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各班的各个成员各司其职去拼起一块立体的大拼图。

建立在对文学文本的独到理解上,音乐设计需研究符合时代背景且能渲染压抑氛围的音效与音乐;舞台设计将尽可能还原旧制度“家文化”下的布景;对于演员而言,演绎一个与自己相差甚远的角色的过程就是短暂地经历另一段人生。在追求形神合一的过程中,演员可以先用理性吃透剧本,再用感性去进入角色。

而如此的体验式教学便是把平面的文学手法、作品立意搭建成一座宫殿,供演绎它的人们走近它、感受它。

回想起自己FP时也有幸作为一名演员参加了中文系主办的第一届戏剧大赛,扮演《雷雨》中的鲁侍萍一角。对于一个非专业演员来说,为了琢磨这个不论年龄、性格还是身世、背景都与自己有极大反差的角色,我需要去了解她的特定时代背景,去探索悲剧发生的成因,去感受她的内心情感世界,揣摩她的心理,然后尝试把自己完全沉进角色里。

而对于缺乏表演技巧的我而言,最好的小方法是把角色当成自己的前世,不断低声自言自语自己的身世,以及在演出前一天把形体、说话语气都切换成侍萍的方式。

经历过这样的训练,当再次回到课堂内分析阅读《雷雨》,我不仅在文学层面有了更切身的理解,更能将课堂学习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甚至从全球性问题的层面去思考诸如:“阶级差异是如何导致女性悲剧的“以及”爱情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等议题。

同样的,在《家》的排演准备过程中,我们也努力融入了对“青年的个体奋斗应如何突破环境限制”、“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轨迹的影响”等全球性问题的思考。

这些文学文本中蕴含的全球性问题在被演绎的过程中给予了创作者一个切身体验的突破口,让对全球性问题的探索不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先感知后诠释,达成课堂与世界的有机结合。

03   驮住行囊,大步过桥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许多班级都远超预期地带来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表演。当最终成品被搬至舞台上,我站在剧院的最后一排,看着一个个舞台中的世界被满怀热情与才华的同学们搭建起来,满满的感激与感动油然而生。

回想起这过去的一个月,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为了班级共同的目标而全情投入,忘不了那些一开始手忙脚乱,随后却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逐步找到节奏的同学,那些初试表演便在排练过程中显露出惊人天赋的同学.

演出前一天深更半夜还在四处为同学找玩偶道具的老师,以“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为组训、每个成员都以北京人艺般的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无敌剧组,演出时站在观众席间激情澎湃地以指挥家般的气场调动演员情绪的导演……

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分享

舞台剧照

三天表演日,封建专制的高老太爷、果敢先进的觉慧、天真灵动的淑贞、市侩精明的克安……近二十余个生动鲜明的角色行云流水地轮番登场,配合着恰到好处的布景、叩击人心的音乐,红盖头一掀,高屏风一倒,观众也迅速进入到由同学们搭建的一百年前的世界中去。演毕,当只剩一尾唢呐的余音留在舞台上,经久不息的掌声也同时响起。

 

演出结束至今,更让人暗自欣喜莫过于发现了众多晦迹韬光的隐藏技能持有者。由本次戏剧大赛发掘出的众多处囊之锥迅速为戏剧社注入了一大波新鲜血液。如今,这批新成员已占据了戏剧社年度沉浸式戏剧《画皮2》团队的半壁江山,他们的加入也让知行金碧更生辉,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春风正当时,舞台无处不在,新的大幕已然拉开。随着FP中文戏剧大赛的落幕,这座“知”与“行”之间的桥梁之上,又迎来了一行新的旅客。

04   桥洞之间,望见世界

“用辩论的方式探讨一部作品极为浪漫”

大幕之外,中文学习也延伸至了辩论赛场。表演是形体的激活,辩论则是思维的碰撞;我们从不同角度探索着“知”与“行”的边界,期待着不一样的收获。

看不见的风景

辩论社像是一座桥,社员们并肩站上桥头,成为一道风景线。但“社团”终究面临着人数和影响力的局限:当辩论融入教学、当辩题来于文本、当“同学”成为“辩手”,学校帮助我们一起,挖掘着辩论所能带来的“看不见的风景”。

2022年1月,中文系联合中文辩论社团组织了“第四届FP中文辩论赛”。作为教学与知行的合作活动之一,它已经成为常熟UWC中文系的传统项目。

本次辩论赛继续由中文系老师和辩论社团的核心成员共同担任评委,辩题也是由辩论社团和中文系共同研讨确定。像今年的“娜拉该不该出走”、“周繁漪该不该追求她的爱情”等初赛和复赛辩题均源自FP中文课程的课内文本,而决赛所用的则是历届辩论比赛的保留辩题,即“阅读文学作品时该/不该抱有作者已死的态度”旨在探讨中文学习的价值基底。

作为中文辩论知行的一员,回顾起这整场赛事,无法不骄傲又感激。这项我们热爱的活动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从而被选中与中文教学结合,是值得骄傲的;有这么多同学于此初次尝试了中文辩论,学习并尊重了它的规则,是值得感激的。

至于赛后新知行成员们的加入,更是一场幸运的收获;写作这篇文章时,FP辩论赛场上的好几位辩手都已经成为了我的队友,刚结束不久的“世联杯”里,新老队员们并肩获得了季军——我们拥有光明的未来!

“浪漫”的视角

我翻着两个月前赛时的笔记,心想,在中文系和我们社团共同搭建的舞台上产生了这么多掷地有声的思想交锋,可真好。关于娜拉该不该出走的问题,反方忧虑地说道仅有一个女性的觉醒暂时不足以支撑她独自过好生活,正方听后则大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周繁漪该不该追求她的爱情”的辩论中,反方指出乱伦会扰乱公共秩序,正方则激愤地回应道,这个女人正是被旧道德的胁迫所摧毁。

顺着双方对于同一作品情节的迥异思考,我便又想到,这些辩论在原著作者那里,会引起什么样的感想?

想了很久后,我突然觉得用辩论的方式探讨一部作品极为浪漫。因为辩论场所制造的,是完全的对立,并且双方都需要找到合适的价值落点。当这样的讨论形式与文学作品结合,便更让我为文学作品的宽广所震撼,薄薄的纸页竟承载了如此多的价值与冲突。

对于创作的动机,易卜生说,他是在作诗;曹禺说,他被一种强烈的精神需求所驱使。辩论则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诗、他们笔下的世界,带我们顺着笔墨的痕迹去讨论作者们所探索的矛盾和冲突——字里行间延展开去,竟是整片天地。

“辩论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缜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更加努力地去阅读、去思考。”

  ——全程最佳辩手武汶昕

即便为了切身感受文学世界的浩瀚,这场备赛也不虚此行,我想。

“奢侈”的交流

冠军队成员武汶昕、刘亚龙、王沁兰、刘天安(左至右)

“我们很感激这样的辩论赛,辩论提升了我们思维和清晰表达观点的能力,也加深了对知行合一的理解。而且我们之间还因为辩论结下了友谊,我们每天一下课就立刻开始讨论,有时一直讨论到很晚。辩论社也像我们的家一样,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冠军队队员

我一直觉得,占用别人思考的时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比这更加难得的是,有人愿意将充满感情的思想表达于我。作为辩论赛的主办人员,坐在评委席上的日子总是充满了感动的。

有一些时刻我一定能够记很久:题目选择遇到困难时中文老师们对于辩论社的信任、社团成员间就“要不要允许已淘汰队伍的辩手加入缺人的晋级队伍继续参赛”而发生的争吵、冗长的述票期间大家和我不间断的眼神交流、回看笔记时发现的“好喜欢正方团队的互帮互助”…...

作为具体组织承办本次活动的我们,不仅是一个社团,更是一群辩手。闲聊间,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叹——遇到能够把辩论的舞台引入到中文教学活动中的老师,真是太幸运了。当见到一个个新同学开始尝试辩论者的身份,我们也为这项活动本身的延伸而自豪。

从戏剧的感性与灿烂,到辩论的理性与浪漫,我们在中文学习过程中,得以望见两个世界:舞台上徜徉于灵魂中的情感世界,辩论场上周旋于文字间的思维世界。桥梁之上,我们尽情感受着“知”与“行”碰撞出的别样景致;彼岸尚远,我们下一站见。

国际学校网《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分享 》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25512.html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分享 】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活动分享 〗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25512.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