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大咖说 - 从名校到名企 加速成长力才是王道
国际教育大咖说:从名校到名企,加速成长力才是王道
嘉宾:
刘煜炎: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现为康福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杜思源:2015年刘煜炎毕业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UCSD)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专业双学位,2021获约翰霍普金斯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学位,现为华为北京研究中心工程师。
杜思源妈妈:李平,先后任《中国青年报》、《21世纪商业评论》高级编辑、记者,并担任过多家企业高管,现为自由撰稿人及企业顾问。
张煜彤:2021届刘煜炎毕业生,帝国理工大学本科及研究生,牛津大学博士。
嘉宾主持:罗德宏
留学国际名校的孩子职场或者硕博后劲怎么样?
他们如何从小获得独立学习力?
怎样培养胜任未来的能力?
什么样确定的素养才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国际教育大咖说》,我是本期访谈的主持人京城教育圈创始人罗德宏。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提高思维能力,以确定的素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今天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资深国际教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现为康福教育集团董事长、还有他的一位优秀的学生和一位学生家长,和我们一起参加今天的访谈。首先我们请三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有请我们的煜彤博士。
张煜彤:大家好,我叫张煜彤,是凯博2012届的毕业生,我刚刚在牛津大学读完博士,现在博士毕业刚刚回来。
杜思源妈妈:大家好,我是杜思源的妈妈,我们家杜思源是2015年从康福毕业,今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现在已经回国工作。
主持人:请刘博介绍一下。
刘煜炎:我是大家老朋友,应该见到很多了。我自己是从剑桥大学化学系毕业的物理化学博士,正巧我儿子也是在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的本科,也是化工工程的硕士,不过他现在在做金融,后来因为受儿子培养的成长的启发,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就是我们的教育,面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可能没有做好准备,我儿子教育路径的选择给了我一个启发,就是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能够面对未来,站在未来的发展的历史的时代的潮头去作为未来的弄潮儿的,一个成功的、有能量的、有确定未来的,有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模式,所以我就创办了康福国际教育凯博外国语学校。在北京之外创办了学校,在加拿大也有一个高中,所以成为了做教育的人。本来是做科研的人,现在变成一个做教育的人。
主持人:刘博是非常资深的国际教育专家了,刚才刘博的分享把我们今天的主题做了一个解读。这段时间是美国大学早申的季节,大家都会关注到大学录取的情况,那么可能过一段时间,过完年到3月份,4月份、5月份的时候,大家会看到更多录取的情况。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都是有不同名校背景的,刘博我们都知道,剑桥的物理化学博士,也是剑桥学子的家长。另外一个煜彤刚才也聊过,名校的毕业生,现在也是牛津大学读博士,思源也是非常优秀的名校毕业生。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们在毕业的时候会关注到他去哪个学校,我们知道教育其实着眼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培养,所以我们更关注他进了大学以后,他的成长的发展的状态怎么样,包括未来进入到职场,在社会成长怎么样?比如思源现在已经开始工作了,我们今天是放在这样的一个视角来探讨国际教育。所以我还想先请刘博聊一聊,因为之前我们在访谈的时候谈过,您今年是从教40周年,其实在40周年的从教的过程中,您应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很多毕业生都是学成归国来报效祖国。我想在这个过程里面特别想了解一下:第一个是这些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另外一个他们在大学或在名校的发展的情况怎么样,包括他们工作的情况怎么样,特别是想通过这个视角,我们来看一看教育的特点。
刘煜炎:对,这可能要从我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说起,我是从事科研工作者,在大学毕业之后教了两年书,就开始在中科院读硕士,然后再做科研,然后再去剑桥大学做博士。从我自己培养博士研究生,自己做科研的角度看,我的经验就是要面对未来的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的社会去育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在考察学生和老师教育成果的时候,我们过多地依赖了考卷上的分数,如果是用考卷上分数来判断的话,我们就不得不通过学生把知识复述出来在考卷上,呈现给考官去判断它的教育质量。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我们忽略了过程的正确性,忽略学生自己本身的素养,就会导致教育异化,成为应试的教育,全世界都存在这个毛病。
那作为用人单位,我们站在未来来看现在,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能够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能够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如果从国家的层面来讲,从中国的发展层面讲,我们又需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希望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所以说我们这些人才要能够培养得出来,送得出去,把西方先进的科技学回来之后,又能为中国的发展、为中华的崛起服务。我们在培养人的时候,就需要对教育方式进行改变,教育的着眼点就要把它着眼在思维的方面和未来的方面。在思维方面就需要我们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们具有原创性能力,同时要注重孩子们价值观的培养,使得他具备立足于本国,立足于本民族的复兴,立足于自己家族家业基业的传承,立足于国家希望的人才,能够走得出去又回得来,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面对考卷,但我们又必须要通过考卷、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所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容易异化为只追求分数。
我作为康福教育的创办人,就是因为看到了教育的弊端,国家2019年开始也在治理和改革的举措克服这个弊端,我在20多年前就看到这个弊端,通过我儿子的教育就反思中国的教育,反思世界的教育,觉得应该自己勇敢地去以创新人才的要求去培养年轻的孩子。在他们年纪小的时候,就根植他们从事原创性科技工作的科学精神,这样来办学校。按照这个精神来培养孩子,他们就能够在世界名牌大学里读得好本科,能升到硕士、博士去搞科研,能够走向知识产业和创新经济的企业去,重要的头牌企业去工作,去成为他们的骨干。就像杜思源一样,他在华为工作,待会儿跟杜思源妈妈可以聊一聊,他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就跟我们培养他们使命和教育育人的定位有关系的。
主持人:价值观的培养,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接下来请思源的妈妈跟我们讲一下思源,包括他后来上大学,工作的情况,也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杜思源妈妈:好的,杜思源从小是在中关村二小上的小学,中学是在101分校,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比较优秀的,我们后来为什么去了康福呢?在2012年偶然的机会,暑假参加了康福的招生说明会。在这个会上我们就对刘博的教学理念,他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就特别认同。因为我们家孩子,个性比较内向,比较文静的孩子,如果他在传统的学校里面学下去,他肯定会好好地去读书,获得一个好的高考的成绩,但是对于他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我们还是比较担心的,我不希望他成为一个乖孩子,希望他有更多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独立生活的能力,正好就接触了刘博的这个说明会,一下子就觉得跟我们的需求特别吻合了。就跟孩子一谈,孩子也去体验了一下,他还是蛮喜欢康福的教育方式,也很认同刘博的教育理念,他对这种小组讨论,课堂上的自我发言,跟以前在一些学校完全不一样。他说在那边都是要背着手,乖乖地听讲,不能举手,不能乱说话,到康福的学校就说你一定要大胆地发言,一定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他就觉得是很大的改变,就很喜欢。所以后来我们就一直在康福念完高中,念完高中之后就去了美国这个大学是在UCSD,然后本科。
刘煜炎:就加州大学那个。
杜思源妈妈:对,圣地亚哥分校,后来就去约翰霍普金斯读的研究生。通过6年在美国的学习,我觉得是康福给他最好的培养是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传统学校的学生马上去国外去学习,有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在美国的学校上课,一下几十页书甩给你,你自己去看,你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是他在康福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就很应付自如,就不会有从国内学校到国外学校的那种猛烈的挑战,他觉得很适应的。他说我在康福就是这样的,我们老师不会一页纸一个题跟你去讲的,都是一大本书甩给你,你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我觉得他适应很快,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康福带给他一个很大的收获。
今年7月份毕业之后投简历给华为,华为立马就要了他,三轮面试一次过。
刘煜炎:一次就过了?
杜思源妈妈:对,说你回来,我们特别需要你。
主持人:他学什么专业?
杜思源妈妈:他学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方面的,正好也是适合华为的需要。他在华为现在应该工作三个多月,昨天特别开心告诉我说实习评比优秀毕业。
刘煜炎:是优秀员工。
杜思源妈妈:对,优秀员工,说他们是师傅制,几个小组,有测试组、研发组,他是跨组的,他相当于是跨两个组。
刘煜炎:师傅评价的。
杜思源妈妈:对,师傅评价很高,说师傅对我评价很好,是我做得很不错。我说你怎么独立开展工作没有?他说我现在跟着师傅干,但是师傅说我学习能力特别快,我说那就好,我觉得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真的就是和他中学这块的训练分不开,对。所以我们觉得这个选择还是蛮正确的。
主持人:明白,谢谢思源妈妈,那么现在请煜彤给我们分享一下,我想你肯定也特别有体会。
张煜彤:我是高中的三年,就是2009年到2012年,在凯博,也就是康福当时读的高中,来这块主要是选择要出国,然后本来我初中是在五中分校读的,当时经过中考本来也应该是直升到五中高中,但是因为要出国,然后实际上是在选择国内的高校和出国留学这两条路纠结,究竟是走五中高中直升,走国内这条路呢,还是之后出国这条路。对于当时一个初中的我肯定也不会想到教育方式什么的这些问题,当时的我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什么想法,就是我当时思考一下,觉得我初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班里的成绩,到了高中大概又是一个什么成绩,然后高中这个学校是一个很确定的每年升清北、升高校各个都是什么人数,我假如来了这个学校三年之后,我是大概以一个什么成绩参加高考,怎么毕业,毕业之后大概去什么高校,那高校之后又找的什么工作,基本上我就一眼看穿了。我突然觉得初中时候的我一眼能看穿50年后的自己,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一条路。所以当时就是很简单地觉得,既然还有一条新的路,能拼一下,那我就要拼一下,于是就出国,就是选择留学这条路,然后到了刘校长这里。
然后到了之后,就是刚刚说的这个学习方式,我确实也是挺有体会的。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当时刘博给我们上课教物理,我印象可深了,第一节课过来,当时具体教的是力学,一本书大概这么厚,过来跟同学说,说大家把书翻开倒数第二页,倒数第二页有一道题说把这个题写在黑板上,大家跟着我一起来做这道题。那这本书我们都没讲呢,还没上过课呢,然后突然就把倒数第二页的这道例题给我们拿出来了,连题都读不懂。然后刘博开始先第一节先带着我们读题,让我们大概花了二三十分钟搞清楚这道题究竟在问什么,然后问了之后,然后跟我们说,说要解题,你从哪块开始考虑呢?然后我们就思考这个题要入手从哪入手,然后刚一入手就遇到问题了,我们当时就想这需要一个量,需要一个信息,这信息题里没有,然后我们很纳闷。然后刘博就说,你们现在知道了需要这么一个信息对吧?我们说对。说题干里没给对吧?我们说没错。刘博说,那这个信息是需要你们自己求的,那怎么求这个信息?你们把书翻回到哪哪哪页,求这个信息的知识在这儿呢,你们去找去,然后之后就开始从这道题就换到那块了,我们又得研究这一块,把这块读明白了,把它代入到这个题里,然后就能够解决到这个信息算出来了,信息算出来还有下一步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这么算。这一道题大概上了三五节课,我印象里可能得有5节课就做这一道题,彻底把这道题都解完了之后,刘博把书一合上,说这本书就讲了这么多知识,你要是把这道题搞会了,这本书你不用看了。当时真的挺震撼的,觉得这是一种彻底的全新的学习方式。
然后尤其是我之后上了大学,我发现这个学习能力太重要了,就是这一个能力。其实整个大学的就是它的教育体系也好,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学习的。它大学里头这个教授就是按时给你上课,上完课之后怎么样他不会管,那很正常,因为对于比如说我上的是英国,英式体系来讲,这些教授他们真正关心的在哪,他有自己的组,他有自己的课题组,自己的实验室,人家的注意力在这儿,过来上课,人家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把这个课上好了,那你学生什么样,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基本上一个教授过来上8个课时,然后你说让教授来告诉你哪块是重点,考前划重点吗?教授会告诉你,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重点。教授会告诉你这么大一个科目,就让我给你们上8节课,一共8个小时,我能讲得完吗?我讲的每一个都是重点,你自己看吧。肯定所有教授都是这么说的,专门做研究的那些都是这个样子。那这样就是一个你自己的问题了,人家讲义那么厚,全给你了,你怎么学,人家不管你,到时候一个月后考试,然后一个考试一张卷子可能就4道题,你假如一道题25分,一道题你不懂得什么意思,25分没了你就要挂了。所以实际上这个怎么说,算竞争也好,还是挺残酷的,所以假如那时候不具备这个学习能力,那时候硬补可就难了。你要真说的话,对比一下,其实本科要的学习能力,就是刘博当时给我们带的,这么厚的一本书,哪些是重点,怎么学,甚至我们再说得更应试一点。人家到了本科的时候,就是给一个月的复习时间,一个月那么多科呢,你这一个月能不能做到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能够拿出最好的成绩,因为你拿不出那成绩就挂了。想要做到这一点,那你就有一个快速的提炼知识的能力,快速的学习能力,找到重点,抓住重点,然后把这个东西学会了,把这一个东西通了,然后再散发出去全都通达。这个能力我觉得是起码对于我来讲,在之后的我的本科的学习也好,之后做科研也好,我觉得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确实是在高中时候在刘博这里学到的。
主持人:好,谢谢煜彤,您现在应该是刚才说的博士毕业了,对高一的时候那堂课还记得那么清楚。
张煜彤:对。
主持人:可见这堂课对你来说真实影响你一生的一次课。后来就是您从应该帝国理工大学。
张煜彤:对,本科是在帝国理工。
主持人:当时后续的一个选择,包括后续的在不管是求学,在科研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一些体会,再继续给我们讲讲。
张煜彤:我本科在帝国理工读的是化学,就是纯化学,然后读了三年之后想出来,比如说做什么呢,我当时在这三年里头我觉得自己对有机化学,一来很有兴趣,二来也是确实学着觉得就是事半功倍,觉得我一读有机化学,一看这些化学式,怎么进行化学反应的,想一想就知道了,比其他同学学得快很多,然后就觉得这个有机化学还是一个不错的之后往下研究的方向。有机化学往下走都有几个分支,其中有一个我觉得制药算是其中一个挺大的领域,也是对将来的发展也好,对于社会的贡献也好,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想着之后想往制药这方向走。那既然走这个方向,就说明你这个科研得继续读下去,你不能只读个本科就回来了,所以之后还得读研究生,很可能还得继续读博士。所以我继续申的就是帝国理工同一个教授底下的一个研究生,然后项目是研究新药开发,那就是跟制药有关的。
所以在那又读了一年的研究生,之后再申请的时候,就想的是看到了牛津的一个教授,找到这个教授觉得他做的DNA这一块,因为DNA、RNA这些核酸化学是属于生化,其实说是跟制药没什么关系,跟有机化学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生化这个领域你要是掌握了之后,对于整个的这个行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然后包括核酸化学类的这种,比如说RNA方面,RNA干扰、SRNA什么的,也是很大的一个之后的制药的一个分支,所以我当时看到这个教授做的这个课题觉得挺不错的,到了博士你就以找课题为主,所以我就联系了牛津的这个教授,去他们那块。这一块就是彻底地也以生化为主了,所以就是学的东西、在实验室做的东西也相地会变了一些,但是就是一事通百事通,能力是最重要的,你知道了怎么做科研、怎么学习这个,那之后的都好办,所以我反倒觉得这个之后的几年越学越轻松。当时在本科时候面对考试,这个压力反倒是更大。
主持人:明白。不过我们说的特别是国外的大学,一般我们讲是宽进严出,其实在求学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挑战的。刚才你分享了在上本科那一段特别被虐的日子,当时刘博给你上的那堂课确实带来很多的启发,包括后来在做科研,我在想再聊一聊,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其实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如果今天从那个时候再往回看的话,当时在康福所接触到的一些什么样的,不管是观点、一些理念,或者是一些什么样的受教育的经历,在那个阶段对你有这样的一些帮助或一些启发。
张煜彤:那就是咱们刚刚说到本科,就是本科的学习,考试给带来的学习压力是挺重的,当时我刚刚说了这个学校的这种学习的制度,教授过来就是讲这么一个课,然后就走了,然后就之后学的这些东西给你讲义放在这儿。然后对于很多中国同学来讲,这个英语本身刚过去也是一个很困难的地方,上课教授讲的这些东西很多时候是跟不上的,因为语速很快,然后只能看讲义,但是讲义又不是很全的。所以面对这些的时候,很多时候需要同学之间大家的一种帮助,尤其是假如都是中国同学,这个帮助是更多的、是更需要的,比如有一些假如英语好一点的,在一起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他可能能帮你再重新巩固一下、回忆一下。比如说当时教授上课讲过哪个知识点,当时你没听到,讲的是这一块。所以我就觉得在本科的这三年,当时能够大家一起能通过考试,其实是一个系里头中国人相互之间的一个合力,我们经常在考试前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大家这几个同一个系里的中国人,然后大家聚在一起,然后去一起学习、一起分享,然后谁哪块会了,大家相互帮助。当时他们老找我给他们讲课,就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但是我觉得这一个环境,其实创造出来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像刚刚来康福和或者说凯博的时候,大家还保持着以前那种竞争的状态。你想这个同学之间,大家相互在学习上有一个你压过我或者我压过你,那么一种的氛围,就是总是相互是竞争的。但是在刘博这一块给我们带起来了,创造起了一种相互讨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氛围。当时这个班里,刘博带着我们组织了几个,比如说一带一的、一起学习的小组,还有围成一个圆桌,大概四五个人大家一起讨论的一种氛围。这个氛围确实是我觉得挺不容易的,能够大家理解这么一个氛围,也是在不断的这种高中的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才把之前的这种所谓的竞争关系逐渐地缓和下来,我们意识到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还是一个挺好的感觉。大家所有人都很高兴,然后这个氛围凑起来特别的舒服,然后也没有真正说是什么你考得比我好了就怎么怎么着了。所以等我到了本科的时候,我感觉还真的是我在其中创造这个氛围上尽了一份力的,我们之后本科的这帮同学也能够做到像这样,大家坐在一起,然后相互分享知识,然后你会的你来教我,我不会的,你要会的话你也来帮助帮助我,大家一起学习,然后最后那就是一起过这个科,人家也不是说按照比例说有百分之多少就硬性不过的,人家没有这种要求。所以那时候不但是学习上,我们这几个中国人一起进步,之后也是生活中大家也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好朋友,也跟当时的这种学习的氛围还是非常相关的。
主持人:好,谢谢煜彤博士的分享,其实不管是从思维还是从互相支持合作的这样的一个视角,其实都能够看到在中学学习的影子和这样的一个延续。刚好想请教一下刘博,不管思源的成长,包括煜彤的这样的一个发展,就从他们的在大学,包括在他们职场的这样的一个变化,您自己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吗?
刘煜炎:在职场当中的话,一个职场人士的成功其实不仅仅是取决于他的学术优势,更重要的应该取决于他的整合资源、组织大家合作的一个能力。换句话说,成功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靠的是团队。这个团队精神在我们的教育环境当中,其实可能中国传统体制性的教育忽略了这一块,过度地强调了竞争,所以孩子们就在升学道路上,因为只有一条升学道路,可能相互会防得比较多,所以说防得比较多,它就会制衡效率。为什么?就是因为很多事情就听君一席话可以胜读十年书,如果你都要去自己读很多书来把它找到的话,这个要花时间。所以说你可以在某一个方面比别人优秀,来分享你的优秀,别人在另外一方面获获得这个优秀,分享他的优秀,加起来就成了就是一个叫平方的,或者说这个叫幂指数的一个增长,这就是合作带来的好处。
我们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达的话,比如说你是a我是b,那我们俩加起来其实不见得等于,应该不是等于a加b,如果我们俩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话,它其实是a加b括起来再平方,这个就大得多了。所以你是1,我是1,我们加起来平方就是4,不是2,对吧?6个人以后就有点下降,但6个人下降也不太多,2个人就稍微低一点,一对一也比较好,一对一的话比如说你是师傅,我是徒弟,那没有交叉学习,我还缺一个师傅,因为当我问你问不懂的时候,我就懂不了了,我又能力比较差,如果旁边还有一个师傅,我问个师傅,那他可以教我懂,那我就更厉害了是吧。所以如果我不是从一个师傅来学习,我是从两个师傅来学习,我是从竞争对手来跟我学习。那当我懈怠的时候,当我自己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一看我的同伴水平,他进步了,我就心里有紧张,我就要来学习是吧。当我死活弄不懂,找他也问不明白的时候,我有两个师傅,那这个师傅忙的时候问那个师傅,那个师傅忙的时候问这个师傅是吧,这样就等于把那些所有的空白全补上了。实现了一个最大限度的加成反应,那个最大加成反应就是4的平方是16倍,就算不是4的平方,就是3的平方也是9倍,对吧。所以说它的结果,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它是能够实现6倍到10倍的叫能力增长。
今天听到我这个模型就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小组学习,为什么4个人,这不是大家,这不是心理学家和实验调查专家,就是简单地通过实验最后得到的结论是4到6个人。但是我用数学模型告诉大家,这个的确是4个人最佳,我的实践结果也证明是4个人最佳的。而且4个人当中不是这个都是优秀者,是两个落后一点的、两个优秀的,这样一加就可以交叉学习,就这样一个交叉学习是最高效率的。对,他们大概享受这个模式,合作学习这个模型,它就用数据来表达了效率怎么获得的。
第二个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跟他们讲课时打破挨章挨节讲课,实现就是大容量问题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学科,它都有它的解决的叫主流问题。对,如果拿力学来讲的话,我们力学当中的最根本的第一原理,其实牛顿第二定理对吧,我们电磁学的根本原理就是麦克斯韦方程,我们量子物理的根本原理就是薛定谔方程,其实没有那么多东西,就是那一个方程一个定理就够了。至于这一个定理能所驾驭的这个世界的变化,那可以成千成亿的变化。比如说量子物理,量子物理能够解决光的运动,能够解决电子的运动,能够解决电子跟原子的运动,能够解决原子和内部的运动,能够解决宇宙的变化,能够解决基因的变化,就是说它所解决的变化是如果要从着象的角度看,那是亿万个变化,就是跟宇宙的每一个星球的数量一样多的变化都存在,但是原理却只有一个到两个。那我们到底学什么?我们如果是学那个末梢的象,那象越来越复杂,还是学源头的那个原点,第一原点的东西,应该是学原点,学原点才能够一通百通,学象的话,就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孤陋寡闻,所以说我就引导他们一定要去追原点。
但是因为考题是片面的,因为考题受到考场的时间限制,只能够考碎片,如果不考碎片,那这个学生做的题目就会,如果我只给你出一个题目,你这个题要不会学生可能就是被我判0分了,但是考试不能把他判0分,因为这个题目不会,可能是他对这个题目没做过,他另外一个题目会的,所以考试就会需要从N个题目当中找碎片,看看通过这个碎片理解来看这个学生有没有这个能力。但这个是考试的局限性,确实导致了一个错误,但学习不应该面对考试来干,应该面对本质来干,所以怎么样面对本质呢?就打破他们原来的想象,就是用最后的那个题目来检验这本书上在不教的情况下,他们已经会了什么,已经会的是不需要再花时间去学的,已经能会的也是不需要再花时间来学的,已经能够跟同学讨论就能会的,也是不需要老师教的。但只有通过老师,通过同学、通过自己都搞不定了,这个是需要老师来引导的时候,那是需要他们在课堂需要学的。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效率通过一个筛选,通过一个就是叫评价性学习、诊断性学习,先诊断再学习,就把效率提高了。就你会的我不用学了,你能会的我也不用教了,对吧,你跟同学讨论之后能会的,我也不用教了,你跟同学讨论就行了,那老师的效率就高了,这样把老师就省出来了,比如说就像大学教授他没有时间教你90节课,教你量子物理,他可能对量子物理这么一个困难的学科教12小时,但如果是对力学这个学科,他可能是教6小时到8小时,因为力学学科要稍微比量子力学要简单一点,所以它可能就是6到8小时。可是你那本书是600面到1000面,他就只教12小时,你一节课要覆盖的是100面以上,甚至150面。那对学生来讲,如果他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是像中国普通的传统学校的学生,可能去第一个学期就被打趴下了,就自信心崩溃,觉得我我跟不上,我不适合,我来错了学校,我根本不应该跟这样人竞争。
主持人:就放弃自我了,对。
刘煜炎:我不应该跟这些人竞争,对不对?他们会觉得自我暗示说我不行、我不行,我上错学校了。对吧,我原来是因为有老师帮助才得到这个地位的,我因为有培训机构培训我才得到这个地位的,所以我到这地方肯定要挂科了、肯定要挂科了、肯定要挂科了,他就会被淘汰。但我在学校教他们时候,因为我是大学教授,我也是博士生导师,所以我就等于事先让他们过了这么一个叫面对极限挑战的心理优势。也就是说我给你一个题目,你不会是不是,来,你不要担心说你会死掉了,你会彻底崩溃了。来,我们给你6小时,我们给你10小时,这个题目你就是能会,你就是可以打通打透这本书,就让你会,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你刚开始拿它的时候你可以说登天,但是你在2个小时过后呢,2小时过后你说好像有路,4个小时过后说好像快解出来了,10小时过后说解出来了,是我解出来了。那如果你把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的学科,你用10小时能够把它的最关键的问题,最核心的模型你把它解了,你是不是觉得剩下的问题都不在话下,然后书懂了,剩下的问题不用你教了,我们能会。那这个自信心的建立,对于任何一个年轻的学子,对于任何一个从来没有就是面对这样的挑战的学生来讲,就是至真至贵的一个东西。
主持人:对,非常宝贵的一个信心。
刘煜炎:就说他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信心,就至真里面说,天下的事情,就哪怕是牛顿这么聪明的人,他发明东西我就是从来没听说过,我也能在10小时把牛顿一生发明的这么一个宝贝的玩意搞透搞懂,还能用起来,那牛顿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呀,牛顿跟我差不多是不是,甚至于我还比他聪明是吧,就开始狂妄了,牛顿也就是这样一个水平,他搞了二十几年才搞出这玩意,我居然10小时搞懂了。所以就是建立超越圣贤的信心,超越老师的信心。这种信心建立之后,到了大学,就是当他发现碰到了极大的挑战,教授讲课听不懂,教材看不明白,考试不知道考什么,考试不是挂科的时候,同学也帮不上忙怎么办?靠自己。就建立了自主学习、自我依赖、自我教育的信心和模式。所以从同学的互相学习,加持到能够相信自己独立学习也是优秀的,所以合作学习不是目的,合作学习最终是要建立每个人对自己的信心。是可以借别人的力量,但你可以成为一个组织者。
主持人:对,谢谢刘博,刚才在分享合作学习的时候,您是从科学的依据和后面的理论的和逻辑的框架给我们做解读,刚刚思源妈妈和煜彤是从孩子成长和自我成长的这样的一个体会中,跟我们分享得非常精彩。那我们再请刘博多聊一点点,就是说其实刚才说的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特点都不一样,刚才我们探讨的是他们在进入名校以后未来的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往前在回到他们进入康福的这个阶段,或者说他们在大学申请的时候,那么不一样的孩子,有可能是普通一些孩子,也有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如何能够去进入这样的一个名校的门槛,这个还想请您再简单地分享一下。
刘煜炎:对,其实当一个孩子他定义了自己的信心和自己的目标之后,他知道自己的当下水平,然后在为这个目标进行着有序的规划和向着目标去走近的时候,其实他会发现这个目标都是能够接近或者达到的,甚至可以超越的。如果不知道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这是不可实现的。但如果知道了,很轻易知道这个目标,而且你又试过了,所以我现在能考个C,我再学两年我就能考A或者A星,这就能实现了。所以说实际上是要把同伴的经历和他自己所学的水平进行一个叫对照,这个有点像是给他的人生找个榜样,找个模型,找个同学、找个学长作为一个对标,让他自己知道原来这样的一个状态,我们也能够考上世界名校。
比如告诉他说有个学生叫郝玉,他483分,中考成绩480分就能考剑桥,是你的学长是吧,那么你当年进来的时候。比如说杜思源进来的时候,正好郝玉学长就要考剑桥了,483分,那杜思源的中考分可能525分,他心想那483分考剑桥,我干嘛不能考剑桥,我应该能考是吧,他信心就满满了,就这样。打破一个学生对自己的限制,对自己能力设的一个局限,让他自己突破自己那个局限,这是教育应该赋予孩子的最大的自信和最宝贵的财富。一旦这个打破了,他敢摘星星了,敢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个雄心壮志有了,这个时候就容易了。
主持人:OK,谢谢刘博的分享,其实我们今天聊的话题的跨度挺大的,从大学的入学和大学的学习和未来的职场、未来的发展,所以其实这是一个我们在探讨教育的一个非常需要去关注的一个视角。因为今天时间也会有限,然后今天刚好大家也是从不同的视角,煜彤是从毕业生的视角,思源妈妈是从妈妈的视角,然后刘博是从教育者从校长的视角,我们来看中学教育,对一个人的大学学习,对一个人的职业的发展、未来发展这样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就像刚才说的以终为始,我们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往前看的话,大家再聊一聊大家的心中或大家的眼中,什么是好的教育和好的学校,那么最后我们简要地从各自的角度来做一个梳理和分享。那么先请煜彤。
张煜彤:刚刚刘博也提到了打开孩子的极限,他说的时候我觉得我挺有体会的,因为我又想到高中的时候,当时还有一件事就是AP考试。之前本身第二年的时候,我们当时还在准备着去英国的另一个叫A-level考试,然后突然有一天刘博找上我们,说三个月后有AP考试,说你们看看你们去考一考。然后我们大概看了看这个AP考试的内容,然后它是要报好多科的,数学、物理、微积分,然后还有其他的比如说计算机什么,那是美国的一种考试,各个专业都有。最后刘博专门问我,说你准备考几门?我一想三个月后就考试,然后这个AP的这些东西我都没弄清楚呢,那我就想我考个6门吧,我心里想着数学、物理什么这几个理科加上就是6门,然后刘博当时跟我说不行,你的这个水平你至少你给我考个8门。然后当时也是很听刘博的话,然后我就考了8门,但是当时我自己心里还想,三个月什么都没接触,到时候三个月后让我考8门考试,然后心里也犯怵。
但是实际上真的这三个月用之前我说的刘博提供的学习方法学下来,其实还真的就是8门考试下来6个5分,2个4分,5分就是满分,考下来是一个相当好的成绩。当时就觉得还真的是,假如你把自己的思路放开,自己的水平也会随着打开,只要配上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学习能力,实际上你自己的能力远比你想象得多。等有了AP考试的一个经验,很好的成绩,然后到了之后的本科研究生,再遇到考试这些问题,我有时候真的心里就想,就这么点东西,这比起我当年三个月考8门AP,这简单太多了,那个我都能做到,这个算什么呢?所以我真的觉得,一个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在思路上把自己的勇气想法打开,真的是挺重要的。
主持人:好,谢谢煜彤博士,那有请思源妈妈。
思源妈妈:好的,杜思源他现在在华为工作,华为招的都是优秀大学的学生,有波士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但是他这次成为优秀的实习生,还是挺不容易的,但是他在华为学习,我说你会吗?我说你刚从学校毕业,然后到大学到工作岗位,其实这你学的那些东西根本应付不了的。他说我不怕。我说你为什么不怕?他说我会学习,他说我这种能力真的从高中就开始培养起来了,我知道怎么样面对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新的问题,我要找到关键点,找到重点路径去攻进去,所以他说老师、师傅给我的评价就是你会学习,你学得特别快。
现在社会变化这么挑战,变化这么快,计算机又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你如果说捧着大学的那几本书,你早就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所以一个终身学习的能力,你如何去形成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方式,跟上发展,这个是要从小培养的,我觉得这一点素质是特别重要的。
主持人:好,谢谢思源妈妈,其实给我们分享的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习力或终身学习力,这个我想这也是您去衡量一所学校或一种教育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标准。最后有请刘博,想请您特别是针对刚才煜彤博士还有思源妈妈分享的,就是一个孩子,我们不仅看他的入学,而且要看他未来的发展,这样的一个视角,也是我们今天的一个主题,您给家长提提如何去选择教育,如何去规划教育的一些建议。
刘煜炎:对于教育的话,其实我喜欢说教育要看本质,一个教育的优秀不优秀,就是看它是不是在务本。不务本的教育,其实无论它把成绩单搞得多么漂亮,把课外活动搞得多么丰富,最终这个孩子的核心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不足的。我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设计就是教学内容的时候,设计这个学校的教育方法和管理评价制度的时候,当时的着眼点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打造一种课程系统和育人环境和师资队伍、管理评价体系,让这些学生将来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不是仅仅是胜任未来的学校的学业,这就是我当时着眼点。就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不是仅仅说我叫他能升学,我让他能到了大学能够学得出来,不被淘汰。而是当时就选定了一个,就是我们未来的职场需要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像他能去华为,如果倒过来说,我本来就是打算为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不一定是为联想,为那个愿意走这个原创科技,在原创科技上面能够跟美国、跟英国、跟德国、跟日本去拼一拼的中国的民族企业或者中国的国家企业、愿意干这种活的机构,我们培养这样的人才,培养能够具备原创性创新精神的人才,去打造一个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做这个教育。
围绕这样一个教材做,这样一个目标做教育的时候,你就发现我们在客观性和主观性都要注意一个安排。主观性上讲就是要主观有为,就主观上我们知道要为什么而为,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说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客观上我们就是要能够去发现真理,发现规律,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认为的真理,脑子认为的规定,真理要实事求是,而这个主观有为是要对使命感有责任心,要有这个价值观,来指挥你。所以换句话说,方向要对,手段要对,过程要对,如果方向不对,手段再对、过程再对,没有用。所以说我们把这全部想通了,我们要培养就是这样一种人。所以说能够看到杜思源到华为去工作,而且还很胜任,甚至于他可以说比初中高中不是跟我们上的,是跟别的学校上的一些学生,就比起来,他还能成为那些学生的佼佼者,成为优秀的人,他自己还很自豪,我觉得也很欣慰,就是他家教的这个成功,也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成功。
主持人:家校共育的一个结果。
刘煜炎:是我们家校共育的一种成功,是这么一个逻辑。我也相信像比如说像煜彤,他将来去搞科研的时候,他肯定会最终走到超过我科研水平的一个程度,他一定会超过他的老师。
主持人:是的,青出于蓝胜于蓝。
刘煜炎:因为我们是在拿肩膀扛他,就像牛顿说的,我之所以能有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所以我们的学校应该是给他一个肩膀,给他一个支撑。所以在这些方面家长如果是清晰地知道,我们的目标要放远一点,放远了之后我们才知道要选什么,我们要选我们就出发的道路。如果没有放远的话,我们对出发的道路的选择其实是很迷茫的。所以说家长要选择教育时候,就把为未来着想,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的思想,如果放在他的首位,去打造孩子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是不可替代性,就是你仔细思考,那肯定不是灌输的知识,肯定不是强加给你的观点,肯定不是权威说对就对的方法,肯定不是听话,肯定不是乖巧。一定是主观有为,客观真理,实事求是,努力奋斗,笃行这一生才能够获得那个成果。
主持人:谢谢刘博非常精彩的分享,特别感谢几位嘉宾,在刚刚过去的这段时间,围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特别终生学习力,以确定的素养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分享。这是给我们在选择国际教育的家长,包括今天我们要面对各种类型的家长,都应该去思考的共同的一个话题。再次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那么本期国际教育大咖说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刘煜炎:好,谢谢观众,谢谢主持人,谢谢工作人员,谢谢大家。
- 上一篇:北京新东方国际双语学校停办义务教育学段教育
-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国际教育大咖说 - 从名校到名企 加速成长力才是王道】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国际教育大咖说 - 从名校到名企 加速成长力才是王道〗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6624.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