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2022-02-21来源: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手机版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几千年来,朝代更迭,文化发展,茶一直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健康饮品,从未间断。采茶、做茶、品茶的方式方法虽产生剧烈变化,但是茶之精髓不曾有变。闲时品茗养心,“一瓯徐饮最怡神”;热时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一片树叶,落在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茶里既有着历史上源远流长物质文化的演绎,也有着东方人博大精深精神文化的传承。由茶牵连起的,乃是物之美,器之精,人之雅。依托2022年中国年主题“从传统到现代”,海嘉PTA茶修班特别准备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由武月老师呈现了中国茶事中茶汤、茶器、宋画之美。

武月

茶人

PTA联席主席

茶修班教师

两名海嘉学子的母亲

曾赴日本寻访宋式点茶法寺庙传承人,与京都、大阪等地古寺僧侣茶人进行文化交流与学习;多次参与三联生活周刊和茶家十职等组织的茶会交流会。

2015年11月开设第一期茶修班,至今已开设9期,培养近100名志愿者。

2016-2019年连续4年举办金秋雅集主题茶会,向海嘉中外籍教师介绍中国茶的历史。

茶,生于“秀峦幽谷崖畔”,经历“风揉雪沃”,才见“绿叶铺芬”、“招展娇枝”。采茶“筠笼素手,头尖摘遍”,制茶“剔枝分类,撞火生香”,才得煮茶“翠乳生馨,黛尖消腻”。

唐代“茶仙”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十章,是当时茶叶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茶文化史上占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陆羽还用醍醐甘露,形容茶饮的鲜爽(堪比琼浆玉液)。“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结合陆羽的《茶经》,武月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茶人的精神修养与茶器的发展变化。小朋友们在武月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茶文化之美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体现。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陆羽主张饮茶有道,强调饮茶要有仪式与规矩,提出饮茶人的道德修养,创造属于心灵范畴的“形而上”的追求。自唐代起,喝茶从解渴解乏转变到有品味的追求和意识,开始在文人、官宦与宫廷中大为流行。上行下效,民间饮茶也逐渐盛行。唐代饮茶风尚的开展还与禅寺僧人密切相关。因为其提神的作用,茶在禅寺中广为流传。

唐人刘贞德曾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茶,汤色明澈、清润,香气如蜜、似果,滋味醇和、甜润,一如温柔秀美的大家闺秀,亭亭袅袅。一泡沸水落下,或清雅或浓厚的茶香味中,茶园的雾气仿佛展现在了眼前,听满耳轻风,看远山如黛。赏茶、冲茶、品饮的仪式让我们在纷扰的世间,寻找到让内心平和的力量,与茶的对话,平静安详、优雅无华。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陆羽提倡简约与净化心灵的茶道,在饮茶历史是大事,在宗教、文学与艺术领域,产生了持久不衰的影响。茶色如许,仿若初阳映照山间;袅袅茶香,似河畔飒飒清风。且饮一杯,恍若穿越时空,与文人雅士隔空对话,啜英咀华。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一直到宋朝,饮茶艺术才登峰造极,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宋徽宗曾赞“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并撰《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专论茶书。

宋人饮茶无论是团茶(饼茶)还是散茶,饮用前研碾成末,把茶末置于茶盏,以汤瓶煮水点啜,称为点茶或分茶。“以碗斟茶,汤瓶点水,茶筅打沫,席地而饮。”陆游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写的就是喝茶的情景。

武月老师和琳琳老师一起带领孩子们体验了宋式点茶技法,鉴赏了乳泡汹涌,还可以拉花的宋式抹茶,并一起欣赏了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北宋徽宗的《瑞鹤图》、《文会图》(点茶艺代表书画作品)等,透过欣赏宋画之美来赏析宋代茶事。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北宋徽宗赵佶《文会图》

宋人还有著名的噄茶竞技“斗茶”,是一种对茶竞赛的评比。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饮茶习俗发展到明代,出现了饮茶史上的一大变革。明太祖下诏,禁止制造团茶,改茶制为散茶(叶茶),称之为“废团改散”。炒青制茶法自明代以后即成茶叶制作的主要方式(绿茶、红茶、乌龙茶开始出现),并传播到全世界。新兴泡茶器如茶壶、茶杯,特别是宜兴紫砂或朱泥茶壶,在明代中期以后成为茶器主流。

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茶的清幽雅韵中,常常寄寓生活的情致与人生的感悟,传达精神的诉求和审美的旨趣。茶的淡泊清明、微苦而甘,茶的恬淡自然、随物赋形,很大程度上契合着文人的追求。

明人重视品茶,尤其江南地区,名茶名泉交相辉映。明代文人雅士以拥有茶室为耀,在居家或山房一侧构建茶寮。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徵明《品茶图》,记述了山中茶寮主人和朋友对饮,一茶童在煎水,不远处另外一位朋友赶来品茗。

宽衣广袖执茶对饮,起散馨气神朗意清,茶香良胜醴酒。诗情画意,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开放性,显示文人雅士追求的意境,是回归自认本性的内在超越。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日本茶道文化源自中国,所使用的茶器亦深受中国影响。如今日本的噄茶方式,不论抹茶与与叶茶,与现代中国的品茶方式有所区别。唐代留学僧侣传入日本的噄茶方式未能造成风气,直到南宋才由留学僧侣荣西禅师带回茶树种和噄茶茶礼(点茶法)。

经过变迁,千利休(1521-1591)成为日本抹茶道的开山鼻祖。千利休设立草庵茶室,弃唐物,开发日本本土的备前烧、乐窑等简素茶器。提倡“和敬清寂”的日式美学,其子孙创立千家茶道至今-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

自明代万福寺隐元和尚从中国带入明式泡茶法,另称“煎茶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两国文化渊源深远。

武月老师介绍了现代中国茶的分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茶席与过去有了一些新奇的变化,形成独特的美学。武月老师对此一一进行介绍,并带着孩子们现场实践如何冲泡不同种类的茶,赏析了抹茶的制作工艺。

老师们也会时常加入其中,与武月老师一起探讨茶的艺术,品尝醍醐甘露般的茶汤。武月老师7年来开设的茶修班、金秋雅集、中国文化年工作坊等茶事活动,以及茶修班志愿者多年来为茶事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让茶的文化和茶的精神影响渗透到整个海嘉社区,让孩子们在中华茶文化的浸润下,风雅成长。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盈盈一杯盏,浸满人生味。茶的平和淡雅、闲适安畅、宁静安乐,让人熄灭浮躁激进,感受深厚温润,进而反刍人生滋味。茶文化源远流长,参与构筑了数千年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在海嘉PTA茶修班体验课上,人与茶,茶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涤荡的是一股清气。茶的独特意趣,使人获得心灵净化与升华,尽享物我一体、天地合一、人我相安的审美体验。水与茶交汇成一缕悠远的茶香;教师与家长共同缔造海嘉社区最温暖坚实的力量;爱与幸福交织成孩子们成长的沃土……

国际学校网《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4080.html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国茶事的发展与变革”体验课 〗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4080.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