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教育专家谈为什么要公民同招?

2020-05-09来源:新浪教育手机版

  日前,上海一所民办初中官微发文,提醒学生和家长“掂量自己”一下再报名,掀起不小的波澜。这所名为民办华二初级中学的学校在招生文章中写到:

  我们从来不提及的一个客观事实。华二初中的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每个学期要去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保利大剧院看演出,这些并不是免费的;……不少同学参加国际大赛、到海外游学,费用是家长支付的。民办教育是收费教育,你一定要想清楚。

教育专家谈为什么要公民同招?

  之所以发这么一篇带有吓阻性质的文章,该校无非是希望一些家长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自动放弃报名,以免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

  今年上海搞公民同招,民办学校彻底失去了选择学生的权利,只能和公办学校一样,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就靠电脑抽签来定谁有入学资格。华二初中,很生僻的一个名字,在当地却是一所响当当的名校,是很多家长向往的学校,报名者甚多。学校无非担心有人拿到资格放弃,或者抽签进来一些“不合适”的家长与学生,给学校日后管理带来麻烦,于是先发出了这么一封信,提醒家长和学生“掂量一下自己”是否合适。

  这起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今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普遍实施的公民同招政策。公民同招,即公办民办校的招生政策一致,不允许民办学校另行一套,比如通过各种测试挑选学生,比如变相提前招生等等,而必须和公办学校统一在统筹安排下进行招生,不准测试。若报名不足招生计划,全部录取,若报名超过招生计划,需要抽签决定。当然,最后报民办学校但未能被录取的,由公办学校兜底。

教育专家谈为什么要公民同招?

  这一招生政策调整的背后,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应该比较明显——制约近年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国退民进现象。

  公民同招背后是遏制教育上的国退民进

  近年在择校等治理政策上,我们对公办学校采取了严格的就近入学政策,换句话说不准择校,并全面禁止测试等选拔学生的方式。但同时,却对民办学校基本上采取了全面放开的策略,什么时候招生,怎么招生,实际上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

  虽然近年在舆论的压力下招生普遍收紧,但在基本政策上,与公办学校还是截然不同,有着显著的自主性,自由度。于是,大量的优秀生源迅速向民办学校聚集,加上民办学校的其他优势,比如师资等软硬件优势,比如不必执行早放学,辅导兴趣班直接搬进学校等等,使民办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弯道超车:在上海浙江江苏长三角地区,以及深圳广州珠三角地区,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大多是私立学校。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于是,近年相关部门陆续启动了系列的纠偏措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民同招,这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政策。

  为什么焦点是公民同招?

  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好学校,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师资,但其实是生源,好生源的聚集形成了好学校,其次才是师资等软硬件因素。我们不能否定抹杀教师等价值与作用,但不宜颠倒这一根本关系,即生源对一所学校来说是决定性的。正因为这一点,全国的学校,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在拼命抢生源,拼命打生源大战,包括最著名的大学。

  2019年高考招生期间,浙大抛出50万奖学金,奖励全省前100名报考浙大,就是一例。美国波士顿某著名高中的一位学生家长曾对我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学校老师如何优秀,是孩子自己优秀,不信你去问问”。国内某著名超级中学的校长也曾讲过,他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解决好生源,“我们学校每年都有20多个孩子不用老师教,自学都可以上清华北大。”

  生源是决定性的,如何遏制国退民进?只要不笨,都会明白其中的关键,生源。于是,相关部门就在招生上直接下手了,为了解决大面积的国退民进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唯独公民同招引起争议最大,原因就在此,打到了“七寸”上。如果没有招生上的特权,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可能仍然会保持优势,但更多民办学校可能会因此被“打回原形”,无论如何绝不可出现民办学校批量领先的状况。

  坦率地讲,这一做法稍显粗暴,却是短期内最有效的。

  最好的学校都成了私立学校,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当然,这一政策在业界引起了激烈的批判,不仅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还有大量的理论研究者。其中的核心,就是民办学校的定位以及与此关联的学校自主权,有背民办学校的初衷。按现行的一些政策规定,这一做法的确存在瑕疵,甚至有违规之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答案可能不一样,恰恰是一次正确的纠偏。

  公办民办定位不同,职能不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管理,比如兜底的职能只能是公办学校,不能让民办学校承担;鼓励私立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但同时,都是中国土地上的学校,有一些基本面又不能例外,比如强调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就是其一。

  同理,在公办与民办的管理上,我们是否也应该有统一的地方?比如招生上,给公办学校立了一堆尺子与规矩,不准评测挑选学生,不准提前招生,不准跨区招生,却把民办学校当成例外,成为完全的自由王国,这是不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或者说反向歧视?

  当然,有人说,这正是私立学校的权利与自由,至少理论上是这样对公办与民办进行定义的、区别的。但我想提醒的是,如果按这种思想治理公办与民办校,必然会产生一个后果:最好的中小学必然都会逐渐变为民办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是先例,而后来积极效仿学习西方的日本也是一个例子。

  最好的中小学最后大多是民办私立的,是否是中国教育需要的?这更是值得我们警惕并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公办学校要保公平,保基本,但也不能是低质量的代名词。

  华二初中的这封信几乎遭到了教育界异口同声的批判,上海相关教育部门也启动了问责机制。但同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尤其是大量民办学校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学校没有错,不过说了大实话,私立学校本就如此,这封信无非把一些民办学校平日口头讲的话,摆到了桌面上。我也看到一些华二家长甚至个别老师在网上附和这一说法,公开支持学校。显然,站在他们的角度,这批支持者说的也是有道理的。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学校办学观念的端正与否,但更深层次看,可能不简单是一个办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学校性质必然导致的问题?

  我到华二学校网站上一查,才明白奇怪的校名背后,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名校:华东师大二附中。华二学校介绍写到: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承办的民办初中。虽然这一介绍有放大之嫌,但的确源出名门。而校长,是原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前校长何晓文教授。何校长系师范大学科班出身,曾在华东师大从事教师培训工作近20年,后出任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是上海最著名的校长之一,前些年卸任转至华二初中任校长。

  我相信,华东师大任何一所附中都不会这么干,也不会认可这么做,而何校长的教育理想也与此格格不入。但为什么由华东师大二附中承办的民办学校会出现这么一篇文章?具体原因我们都可以归责某位招生老师或者负责人觉悟不高,或者无心之失,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这一做法?这可能就不是偶然了,也不简单是一个办学观念是否端正的问题,背后还是定位与机制问题,即民办或者私立学校的定位是什么?是服务谁的,为谁服务的。

  这个问题很敏感,但也是原则问题。

  不止是公民同招,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公办教育,需要的是教育治理的全面反省

  公民同招,对于民办学校招生来说,几乎是180度大转弯,是一次择校政策上的纠偏,大调整。我们有必要追问,为什么会发生?

  答案一定会回到对民办学校的定位上,以及相关联的择校政策的制定上,因为我们把公办定位为保基本,保基础,把民办学校定位为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上,或者说更好的教育追求上,如英美一样。

  其实这套关于民办私立学校与公立教育的理论定位也是搬来的,从英美,从发达国家学来的。与之相关,我们长期执行的择校政策,事实上也基本借鉴或者说照搬了美国的政策。在美国,对于公办学校,完全禁止择校,只能就近入学,无论是买的房子,还是租的房子。但对于私立学校,在招生上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不违法,都是学校说了算。对照多年来我们的择校政策,几乎和美国是一模一样的,用流行的话说,我们在抄作业。

  美国择校治理政策表面上强调公平,比如一律就近入学,但实际这种公平背后,更强调的是钱的公平,钱在择校中的权利。对于公办学校,不准择校,但却可以通过租、买房子实现择校(学区房),对于私立学校,则直接赤裸裸的就是钱。因为最好的中小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学校,没有钱上不了(当然最好的私立学校也同时要成绩)。换句话说,有钱,在择校上就是自由的,这实际是隐藏在美国择校治理政策的一个潜在逻辑,也是其国家性质决定的。

  这种治理政策我们是否应该学?坦率地讲,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显然不适合学习借鉴这种在择校上“金钱至上”的做法。但遗憾的是,在很多专家的指导下,舆论的裹挟下,我们学了,也才埋下了今天择校政策不断调整的“祸根”。

  前些年择校,完全把房子绑定固定学校,强调完全就近入学,导致学区房价格飞涨,事实上成了拿钱择校,民怨沸腾。于是相关部门不得不纠偏,进行大回调,不再把房子与学校完全固定,改变为松散关联,“多校划片”,即把一所房子对应三类学校,最后随机抽取;为了应对把房子频繁买卖,换取学位的做法,又补了一个政策:一套房子6年内只能有一个学位。

  其实在公民同招之前,择校政策就已在不断纠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真的很在意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知错了就马上改。

  国退民进,民办私立学校胜出,不仅仅是招生上的不公平竞争造成的,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因素。比如减负,评测等等,公办学校被捆得死死的,清规戒律很多,但民办学校大多是独立王国,可以充分根据家长的需要“提供服务”。

  但的确,美国的私立学校是这样定位,是这样管理的。大多数清规戒律只适用于公办学校,无权覆盖民办学校的。比如美国学校是禁止体罚的,但只限于公办学校,一些私立学校仍然普遍存在体罚。比如禁止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也只限于公办学校,很多私立学校仍然是有公开排名的。换句话说,私立学校可以多学,多教,严要求(惩戒与体罚),用高大上的话说,这是家长个性化的需求,也是学校的权利,但公立学校,则全然相反。

  西方对于私立学校的定位,如择校政策一样,本身就是给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有钱人提供的一条精英通道(当然也有很多不完全针对有钱人的,比如教会学校等),而普罗大众,就去公办学校吧,能解决你的基本教育需求即可。这其实也符合其国家性质的,但这种定位和做法,我们是否应该学习?

  换句话说,绝不是把招生卡住,我们就能全面改变国退民进。想让公办校质量全面提升,得到家长追捧,需要系列的政策调整,至少需要与民办学校公平竞争。李克强总理多次谈到,教育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公平”,公办学校需要赶上去,而不是把私立民办学校拉下来。家长对私立学校趋之若鹜,看重的是品牌,是质量(或者说升学率)。如此,我们是否也应如公民同招一样,私立学校可以做的,在合理范围内也允许公立学校去做,而不是简单禁止,这也是一种公平竞争。

  是时候重新检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理论与定位、界限了,包括择校等关联政策,但有一点很重要,需要符合中国的国情文化,而不是照搬西方的理论与指导思想,国家性质不同,体制不同,目的显然不同,否则我们仍然会不停地纠偏,也让民办学校无所适从。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的40年,从中受益良多,但也学习照搬了很多不符合我国国情文化的东西,导致水土不服,比如对公办与私立学校的定义与定位,比如择校的治理政策。

  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把西方某个具体的教育政策放到整个社会制度、社会治理以及文化等大背景下去理解,没有放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下去理解,只局限于狭隘的教育领域去理解,甚至照搬,导致出现一系列错误的后果,如国退民进,如事实上的以钱择校,这些都违背了我们的国家性质,价值理念与文化传统等等,于是不得不采取强力措施去调整,扭转。

  其实类似的错误或者政策调整纠偏还有很多,不止是教育领域,四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一重大议题。这其中,理论研究者首先要行动起来,把我们的定位需求与问题搞明白,学习借鉴别人时更要全面吃透,习其精髓,结合我们的国情文化,立足中国大地,找出中国办法与思路,最后才不至于不停纠偏。

  这才是制度自信!

  作者: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文章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陈志文观察(ID:chenzw_edu)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志文观察”,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李璇  责任编辑:朱紫瑛

国际学校网《教育专家谈为什么要公民同招?》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967.html

了解更多: 民办学校公民同招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教育专家谈为什么要公民同招?】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教育专家谈为什么要公民同招?〗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967.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