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2021-04-16来源:网络转载手机版

  每到择校季,就感觉家长更焦虑了。这种焦虑集中体现在几种“选择”上的纠结:

  鸡血VS佛系

  在内卷时代,家长究竟该选择卷进去的“鸡血”,还是卷出来的“佛系”?

  全人教育VS竞争力

  理念上更认可“全人教育”,但面对身边人的“鸡血”及其可能带来的短期成果,是否还能淡定地坚持?抑或是会怀疑“全人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否真的有竞争力?

  公立体系VS国际化教育

  一边是自己更熟悉但面向未来可能不够领先的教育,另一条则是更国际化但有不确定性的路,该怎么选?

  前不久我们在帝都邀请了北京德闳学校的两位家长和北京德闳的创校校长周心欢校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对话。

  这两位家长的经历颇有代表性。

  一位是高知妈妈(茉煊妈妈)

  在公办教育资源发达的帝都,是不多见的一开始就坚定想要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家长,始终明确自己想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一位是北大毕业的爸爸(子琦爸爸)

  孩子曾在上海的民办幼儿园就读,被要求学习上千个汉字以及英语,周围的同学都在补课,幼儿园的女儿开始厌学......在探访了好几所上海的民办、公立小学后,这位爸爸发现“上海的民办教育过于‘鸡血’,我们不想逼孩子这样学习,但氛围就是如此,一旦走上了这条路,谁也没法回头。”在机缘巧合下,干脆和“鸡血”彻底说拜拜,全家搬到北京,决心找一所更重视长远能力培养的学校

  而与他们对话的教育者,是曾任北京二中的副校长并创办二中国际部,后来成为北京德闳创校校长的周心欢女士。

  从公立到公立国际部再到国际化学校,周校长对上述三个问题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她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

“我从没见过一个孩子身体不好、情绪不好,学术却很好。”

  一场火花四射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帝都国际化教育中,由家长和学校共建的高格局和长远眼光,这值得我们每个为选择而焦虑的家长静心一读。


周心欢

北京徳闳学校创校校长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周校长毕业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年组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2008年,加入北京二中国际部,全面领导学生管理等工作。作为“终身学习”的提倡者和行动者,周校长希望通过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01 

  体制内VS国际化教育

  在北京公办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帝都,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选择国际化教育?

  @子琦爸爸

  “逃离鸡血魔都,我在帝都找到想要的教育”

  我们在上海和北京的学校都待过,总体感受下来,上海的教育氛围还是很“鸡血”的。家长、老师、学校很多处在一种极端的状态,孩子显得无所适从,压力极大。

  特别是孩子在民办幼儿园就要学习很复杂的拼音汉字和数学知识,还有一堆的规矩对孩子进行模式化管理,在这种环境下,女儿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到北京后,想着给女儿选择幼儿园的失败教训,选小学时我很谨慎,更希望女儿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我把北京的学校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纯外籍学校,中文课程太少,孩子可能不适应;

  第二类是国际化学校既有国际教育体系,也有本土化教育;

  第三类是纯民办学校,很多还是基于原有的公立体系做“微创新”,很难跳出旧框架;

  第四类就是公立学校。

  这么排查一圈后,我发现第二类学校更符合我的理想。于是,我把北京几乎所有的国际化学校都拜访了一遍,最后选择了北京德闳,一方面是因为理念相符,另一方面我和周校长聊过之后,当时就心想,她的知性优雅,不就是我希望我自己女儿将来长成的模样吗?一个校长能把自己修炼成这样,也一定能把自己的学生带成这样。

  来北京德闳一年多后,我发现女儿慢慢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即便遭遇一点小挫折,也不像以前一样难过好几天,反而很积极地面对。前两天她还告诉我说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已经开始有了目标和信念。

  @茉煊妈妈

  “既保留中国文化,也培养改变世界的心”

  我一直是坚定地为孩子选择国际化教育路线的,在为女儿择校时,我有三个原则:

  一是重视中文。孩子将来不管走到哪,母语和民族文化都是不能丢的,这是最能凸显她优势之处。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二是真正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所有的国际化学校都会说自己“有爱”,但真正把“有爱”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贯彻到实践中去的不多。北京德闳是其中一所。

  我记得有个小笑话,一次吃饭,一个德闳的小朋友跑过去对校长说,“校长你变胖了,要减肥了!”试想,如果是一个严格的教育环境之下,孩子怎么会有勇气和校长说这样的话?

  还有一次女儿放学回来很开心,问她为什么?她说今天和同学一起去种地了,学校会安排很多让学生和大自然接触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同学们一起做一件事,感到特别团结。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三我希望孩子将来是一个格局很高的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有工作,而是能够为社会和人类做出一些贡献。

  北京德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去年2月在斯里兰卡旅行,女儿看到一个公园里的分类垃圾箱,就拍了视频,回去告诉小伙伴们,她是真的能把课堂所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其他还有“地球一小时”、“送种子去太空”等活动,让孩子把学到的自然知识与地球、太空联系起来,关注环境和地球,关心人类和宇宙,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这些孩子将来都要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如果他们能够关心地球,关心人类,我们这个世界真的会变得不一样。

  @周校长

  “学校要懂得爱、且会爱孩子”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看完我就乐了。虽然带有噱头的意味,但仔细一想,全是大实话。

  教育培养出来的首先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对自己、对社会都有用的人。这是我过去30多年教育工作中没有那么突出去做的事情,也是全人教育特别打动我的地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想,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这个学校应该是有爱的学校;第二点就是学校懂得怎么去爱孩子。

  什么是爱?我觉得爱是一种尊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要尊重孩子这种差异化,这才是真正的会爱。德闳的“全人教育”理念,就是把爱贯穿在K12教育实践中去,并落实在课程设置、育人目标等各个方面。


  02 

  鸡血VS佛系

  你是鸡血的家长还是佛系的家长?怎么看待现在普遍的鸡娃现象?

  @子琦爸爸

  “鸡还是不鸡,是一个看待教育是短期还是长期的认知问题”

  我是佛系偏理性的家长。其实不管鸡血还是佛系,大家都是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希望孩子未来更好。两者只是在路径和方式上有所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我觉得还是认知问题,就是大家对教育到底看短期还是看长期。如果要考虑孩子的终身发展,想想他们到80岁、100岁时的状态,我们还会着急吗?有的是时间去学习和变化。视野更宽广一点,想法就可能不一样。

  而且现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也一直在改革,说不定再过10年,国内高考变成和国外一样的考试模式,孩子就不用那么紧张了。

  另外我觉得家长与其逼孩子努力,不如自己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家长的成长,有时候比孩子成长更重要。比如现在我的孩子在学钢琴,我也跟着一起学,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传统教育环境长大的,感觉自己到40岁时人生基本就定格了,其实为什么人生不可以有另外一个新天地?如果我们继续成长继续努力,也会带动孩子一起努力。

  @周校长

  我觉得,佛系的家长是最智慧的。

  实际上,什么叫佛系?我觉得佛系不是说放任不管,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守望始终没放弃,他知道在什么节点上切入进来,哪些需要收,哪些需要放。也就是说,家长找到了孩子的成长节奏和自身教育的契合点,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不管鸡血还是佛系,都只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觉得是要让孩子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03 

  全人教育VS竞争力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文火慢炖”的全人教育会不会培养出没有竞争力的“小绵羊”?家长也知道需要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怎么让孩子既保持学术的优异,又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茉煊妈妈:

  “全人教育并不等于学术没有竞争力,而是知识与身心的平衡”

  比如像德闳的教育就很扎实,每天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课都要上,作业布置的也蛮多。

  全人教育并不影响她知识上的接纳,而是在开心的基础上去学习,是在知识教育和身心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将来孩子无论是考国内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其实都避免不了分数上的竞争。但是我觉得,对于孩子个性的保护和兴趣的建立,是保持她终身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像我女儿现在对待学习很认真,成绩也还不错。她还跟几个同学,自发做了一份校报,这是她自己感兴趣又高兴去做的事,是创造性地在做,而不是被分配、被安排着去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学习会越来越扎实。

  而且未来申请大学,在大家成绩一样的情况下,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能够把自己所学和更大的格局联系起来的人,更容易获得青睐。

  所以,我更在意我的孩子有没有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有没有自信,并对将来怀有梦想并勇于探索。

  现在AI发展的特别快,将来都是机器人时代。即便孩子知识学的再扎实,面对机器人时,可能都不再具有更大的竞争力。所以未来更应该回归到人自身的培养,自信、心理上的强大、品行特别优秀,才能真正显示出自己的不同,而不是说成绩有多高。这也是我更加重视全人教育的意义。

  @周校长

  “我从没看到一个孩子身体不好、状态不好,但学术很优秀”

  其实把全人教育和竞争力对立起来,本身我就有一点困惑。

  全人教育不等于孩子们缺乏竞争力,相反,全人教育是真正尊重孩子认知规律、且尊重孩子成长、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割裂的,一个阶段完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幼儿园毕业了想着升一个好小学,小学后再努力把孩子送到好初中,高中教育是把孩子送进一个好大学,似乎这样每段教育就成功了,但这真的是好的教育吗?我觉得恰恰相反。

  一定是全人教育在先,在全人教育的成果上发展学术。

  我没看到过一个孩子身体不好、情绪状态也不稳定,就能达到学术优秀,更不可能谈幸福感。

  升入好大学只是全人教育得来的一个福利,并不是教育的终点。

  我们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兴趣、独立性、以及反思能力,而全人教育要做的,恰恰是要把这些缺失点加强。

  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孩子一定要具备一些软性的能力,比如认知能力、共情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等,才能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分数考到100分,这个快感可能让我下一个阶段继续努力,但这种动力是长久不了的。只有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感知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才能真正不断地提高学习的兴趣,燃起终身学习的可能性。


「写在后面的话」

  在对话最后,我们还和周校长探讨了“在不确定性下,是否要给孩子选择‘双轨’路线更为现实?”周校长的回答相信对迷茫的家长很有启发:

  高考制度下,追求优胜劣汰,要求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地挖强补短,反复练习。而国外大学的申请制下,需要从小帮助孩子认清我是谁?我的兴趣点在哪儿?哪些是适合我、帮助我未来发展的大学?

  因此在申请制下,鼓励孩子勇于尝试,课程也会更丰富,帮助孩子早一点找到兴趣点,这和选拔制是完全不一样的。

  任何一种轨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无论哪种制度,都会出现优秀的孩子。现在世界越来越小,连接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取代人已经成为现实。

  30年后孩子们拿什么去竞争?我觉得是视野、胸怀、境界和责任感,这些才是未来人类能够和智能机器人去抗衡的地方。

  所以我们更要把眼光放远,始终保持以不变应万变,回归人本身的培养。

  如需获取更多国际学校相关信息,可到本网站查看或拨打400-8700-125联系在线老师进行咨询!

国际学校网《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6955.html

了解更多: 北京德闳学校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北大反鸡血爸爸对话北京德闳学校校长,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6955.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