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网 · 国际化学校门户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资讯 >

全球化智库苗绿 - 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2020-11-26来源:新浪教育手机版

  11月26日,新浪教育二十周年之际,新浪2020中国教育盛典·年度国际教育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由新浪教育主办,博辞教育承办,主题为“变局∙共生——构建国际教育共同体”,来自国际教育领域行业众位大咖莅现场,一起探究国际教育真正的目的和意义,现场论道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行业的应对策略及自我升级之路。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出席国际教育峰会并发表主题为《中国国际学校与留学发展》的演讲。

全球化智库苗绿 - 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

  苗绿表示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人口的流动、移民的发展给国际学校带来了巨大机会。虽然疫情带来了人员流动的阻碍,但全球人员流动的规模不断攀升。同时出国留学和国际学校日益受到青睐,全球国际学校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调研报告显示3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移民”,且国际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3700万青少年“移民”。

  苗绿强调中国国际学校有三大功能一是聚天下英才的黏合剂。中国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最早在中国主流城市开始吸引国际品牌学校到中国建国际学校,为吸引国际化人才营造磁石效应。二是全球人才环流的助推器,全球人才不仅是为本地培养所用,也为全球所用,真正为全球理念所用的人才。三是国际人才培养的实验区,中国各地国际学校逐渐在培养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并提出了各种各样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国际学校国际教育领域的人士,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代表全球化智库跟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我们很多谏言得到了教育届认可,也不断地在国际教育国际人才以及中美关系、地缘政治各个领域发挥我们的作用。首先祝贺新浪教育能在关键时间举办这样关键的活动。新浪教育举办这样的活动已经很多年了,在疫情且是全球地缘政治剧变的情况下,国际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全球人才竞争和中国整个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今天通过我的演讲分享给大家这样理念,国际教育国际学校不仅仅是国际人才对中国的培养,也是对全球治理和整个全球战略重要影响的组成部分。

  首先分享CCG刚发布的《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20》,也想展望整个行业发展四个部分,一是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它的孕育是有大背景的。同时国际学校也给它新的定义和类型以及功能的分类。另外,我们也想看看现在的中国国际学校整体的状况,最后从全球治理、从国家顶层设计也提出智库对国际学校政策的建议。

  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我们认为人口的流动、移民的发展给国际学校带来了巨大机会。稍后会讲全球3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是移民,这个移民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移民,而是指人口流动。在全球人员流动规模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虽然疫情带来了人员流动的阻碍,从这些年整体情况来看,全球人员流动的规模是在不断攀升。同时出国留学和国际学校日益受到青睐,全球国际学校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刚才我提到3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是“移民”。全球有3700多万青少年是“移民”。所以,国际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3700万青少年“移民”。

  出国留学和国际学校确实是日益受到青睐,据统计,当前全球国际学校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80%学生会计划出国,30年前指的是国际移民随迁子女,不仅满足移民本身,而且日益在满足本地愿意接受国际化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人群。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拥有最多以英语教学为主体国际学校的国家,比排名第二的印度多近180所。这个数据很多人有一定的感知,但是没有理性的认识,中国已经成为英语教育为主的国际学校第一大国家。

  希望从智库的角度重新定义中国国际学校。一些机构都对国际学校有一些定义,鉴于现在国际学校对教材、规模、课程体系等,“三教”都有不同理解,在纷繁复杂国际学校定义的市场中,希望给出我们的定义。由于中国国际学校政策不断变化,特别是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提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所以,身份危机也给国际学校带来了挑战。定义中国国际学校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课程体系本身特点。从以往以引进西方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构架逐渐过渡到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融合式教育体系。学生出口也是我们定义的特点,毕业生最终以海外高等教育机构为主要出口,或以来华留学生身份入读中国的高校。在出口特点上,可能在座的很多国际学校从业者也有感触,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中国就读,故而给出这样定义。中国国际学校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兴起的一批集中在基础教育、幼儿园至高中阶段部分或全部采纳国际课程模式,毕业生最终以海外高等教育机构为主要出口,或者以来华留学生身份入读中国高校。

  19世纪前叶在东南沿海已有一些国际学校,那时是被迫接受海外文化交流也好,某种文化侵略形式也好,它教会学校逐渐过渡到改革开放后主动吸引外国人才,营造一种营商环境,为外籍随迁子女提供教育的学校。到今天为止,国际学校是主动培养国际化人才,未来将逐渐过渡到培养中国国际化人才,不管出不出国,中国国际教育和中国应对世界挑战需要这批国际学校为中国培养国际人才。对国际学校类型是一个传统的分类,外籍子女学校、民办教育、公立学校国际部以及国际课程班。

  中国国际学校有三大功能:一是聚天下英才的黏合剂。中国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最早在中国主流城市开始吸引国际品牌学校到中国建国际学校,为吸引国际化人才营造磁石效应。二是全球人才环流的助推器,请注意我说的是人才环流,人才不光是从ABD到BD,同时也是从A到B、A到C进行环流。所以全球的人才不仅是为本地培养所用,也为全球所用,真正为全球理念所用的人才。我国最早有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人才环流重要的作用。三是国际人才培养的实验区,这是最近调研中国各地的国际学校,他们也是逐渐在培养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所以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国际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看现在的政策环境、发展规模和生源基础,国内外留学政策是相对乐观,虽然有疫情,但各国在吸引国际人才角度是不手软的,它是全球人才竞争的有力的政策武器。拜登对赴美留学跟特朗普有很大差别。这几年也在持续跟踪拜登和民主党上来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整体人文交流环境的改变,留学肯定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挪威等,不少国家针对疫情都出台了积极政策,他们打心眼里欢迎这些留学生到他们国家去留学。这也对国际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机遇和应对的可能性。

  前一阵,教育部等八部提出《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也专门提到了支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允许国内高校通过与境外合作的高校签订交换生协议等方式让学生就读。国际化的人才是一条培养路线,最终他是能够在全球流动的,尤其是回到母国进行创业和就业。所以,这些年智库推动了各方面人才的渠道。我们认为这是不可分离的,千万不要认为国际学校就是国际学校,它一定是整体国际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尤其要提到海南省和北京市,这两年专门对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很多新的建议。包括7月份北京的构建首都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专门提到要进行先行先试,我相信很多国际学校也是受到了鼓舞。

  政策的严格,首先是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国际学校,也积极助推民办国际学校的发展。当然还要加强教材的发展,我最后会讲,这一点我们也有相关的政策建议,最终应该怎么来应对和怎么来重新考虑对教材、对国际人才融合课程培养的体系。

  发展规模增长的动力是持久、稳定的,这里有一些数据,去年新增加的国际学校,中国全国范围内新增了60所,总数达到了1168所,市场规模超过800亿,也是全球最高水平了,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最近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家长对国际学校还是保有信心的。刚才有新浪的同事讲社会上有一些疑问“到底国际学校会不会被一些家庭所抛弃”,觉得留学有一些问题,但有83%的家长选择国际学校不会因为疫情和国际局势原因而转学。广东和二三线城市在国际学校方面表现突出,包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等,各地都有一些新的国际学校开始跟一线城市媲美。当然国际学校也开启了海外的投资并购,这些年一直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北京把服务贸易国际学校作为重要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大。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一系列的并购。最近有学校也在新加坡等地收购学校,规模非常大。我们给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的时,发现他们也非常关注学校走出去。国企也意识到国际学校的重要性,开始逐渐进入这个产业,当然民企这些年也是风头非常劲的。

  在教学资源上,英美IBAPA-Level课程为主的局面,我们也在呼吁需要中国的国际学校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课程的背后是话语权、是标准、是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够受到国际教育市场的承认。所以这一点大家应该抱团去呼吁,更多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学校的课程模式。当然高质量中外教师缺乏也是行业普遍现象。今年疫情,线上国际教育的模式也开始起来了,但并不成熟,很多家长也有反映。经过调研,发现家庭对于出国留学和国际国际学校仍然保有非常大的热情,这一点也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可能他不仅仅是对国际学校本身有此信心,能不能回到过去的教育体系,能不能对另外一套教育体系有信心,这是直接关乎到能不能对中国国际教育和出国留学有信心,这是相辅相成的。很多家长说不愿意转到国内普通学校,其次对未来的中外环境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孩”政策以及托幼政策有望可能提升本土适龄学生数量,也对本土学校开拓托幼服务提供了很多机遇。当然经济是整个大背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民币升值给很多家长带来了出去留学的信心,包括各种资产的升值,中国庞大中产阶级的崛起。

  全球化智库提了很多政策建议。首先应该把中国的国际学校纳入国家人才规划的顶层设计。因为全球人才竞争的趋势加大了对国际人才重要程度的理解,同时美国等政府现在对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攻击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干涉中国的留学生、学者国际交流。所以,要找到中国国际人才吸引培养的突破口。我认为中国国际学校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口,谁说国际人才只能是掐尖,谁说只能在后半段为我们所用。中国国际人才的培养要从中国的国际学校开始,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这种顶层设计的目的。包括在大湾区、在海南自由贸易区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重点实验室,应该加大国际学校发展的先行先试作用,政策应该囊括进去。我们认为国际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学生留学的情况也不是太乐观,还可以从顶层设计考虑,为国际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打通国内高校升学渠道的可能性,这就关系到考试等各个方面,会有一系列相关的设计。我也希望中国国际学校建立国际学校联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仅关系到内部团体要政策,向自己内部要行业规范,同时中国国际学校也要走出去,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一方面要开展中国国际学校对外宣传的工作,针对当前紧张的国际局势构建中国国际学校风险防控的机制,加强各种学校之间的交流,包括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以及参与国际学校规则的制定。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发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只有课程体系搞好了,出国留学和中国高校学生的出口搞好了,中国国际学校才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有主动性才能拿到标准的制定权。呼吁在座的中国国际学校同仁们、创始人和管理者们,在这个关键时期,要拿出团结精神,一起来对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开发用一点力。同时对于教材审查方面也要引进部分经审查改版后的境外教材,组织国内外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编写本土教材。

  “三教”包括教师体系、人才队伍搭建。一所国际学校做得好不好跟校长有很大关系,校长重视什么这个学校最终就是什么样。一方面是国际学校校长,领军人物、教育相关研究者,包括智库,我们要共同推动刚才所说的政策建议,包括媒体也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加强留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应对留学的变化,因为国际学校学生大多数还是要出国留学的,在这个方面确实应该加强沟通。包括与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的机制和生态构建也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中国国际学校线上线下走出去。包括在“一带一路”,国家也做了很多工作。2017年智库发过一个报告,是关于中国国际学校怎么配合“一带一路”工程走出去,但是宣传不够、模式研究也不够,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也不够。所以希望得到包括新浪,在座国际学校创始人们的建议。呼吁不仅是实体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线上的课程、教育体系都是可以走出去的。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分线上线下了,既要在国际上有样板的中国国际学校走出去的案例,又要有线上课程体系,线上的一套能够被国际社会接受的“三教”的方法。在这个方面大家是可以共同去做一些工作的,包括对一些政策,也呼吁要形成抱团的效应,开设社交平台账号,让中国国际学校就像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样,发挥他们重要的作用,助力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也好,中国话语权也好,当然也是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助力全社会完成SDG的发展目标。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

  新浪声明:所有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编辑:尹菲 实习编辑:韩欣惠

国际学校网《全球化智库苗绿 - 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原文地址:https://guojixiao.com/z/4669.html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全球化智库苗绿 - 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全球化智库苗绿 - 国际学校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4669.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