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高到常熟UWC,我在UWC的故事
我是张青妍,2020年秋,我从美高转学到常熟UWC。美国高中毕竟是一个太大的统称名词,不同美高之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分享的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我的经历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常熟UWC从美高转到UWC学习的同学有很多,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的经历和对此产生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
01
初识UWC
来到UWC学习,其实是一种机缘巧合。2018年从国内初中毕业后,我参加了浙江省的一个交换生项目,2018-2019年在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公立高中就读。项目结束后,2019-2020我转学到了北卡罗莱纳州的一所私立美高。因此,按照正常的轨迹,我现在本应该还在北卡一个有点村但是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地方继续学习,而UWC则是我和朋友聊天时口中的那个“好像很不错的国际学校”。
但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妙不可言。在美高读完10年级后,疫情爆发了。面对未知的局势、远程的网课和家人的担忧,最终我决定从美高转回国内的学校。而在考虑国内国际学校时,我一下子想到了UWC。
在初中时,我就对UWC有所耳闻,不过当时因为已经决定出国就没有深入了解。决定转回国内学校读书后,当我开始搜索不同国际学校时,UWC教育中十分重视对社会的关注的理念吸引了我。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观点,即学习不应该是闭门造车。相反,学以致用,用知识解决身边或是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而UWC对“知”和“行”的同等强调与我的这一观点非常契合。如此,UWC成为了我心中那个不单关注成绩,而是更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地方。在经历了提交申请、网上面试等过程后,最终我如愿拿到了UWC的录取通知书。
02
学在UWC
进入UWC,最先感受到的不同是来自学业方面。美国高中,包括我之前学习的两所学校在内,使用AP体系的较多。与之不同的是UWC采用的是IB体系。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IB第二年的一半,从时间上来说我对AP和IB的接触基本相当。关于两种教育体系,我个人认为:两种体系各有千秋,主要还是看个人需求。
从短期角度来看,AP的性价比更高;但是从对长远能力,包括思考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其他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来看,IB更胜一筹。AP部分科目考试技巧重于知识,有时候哪怕没有真正吃透理解知识,但是如果拥有很强的考试技巧,能够摸清出题的套路,依然能够拿到5分的满分。这样的弊端在于,考试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一个科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反而有可能造成似懂非懂的尴尬局面。当然,AP体系也自有其优越性。AP科目的广泛性允许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更多学科进行探索,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术兴趣所在。同时,由于每门科目的学习周期短,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相较于AP,IB的课程设置更具整体性,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与AP的一考定胜负不同,IB体系中,学生不仅有最终的IB大考,文科还有口试,高级课程还会要求写高级课程论文,理科还有IA(internal assessment,内部测评作业),更不用说还有拓展论文、知识论以及CAS等一系列评估内容。因此,相较于AP只看考试结果的简单粗暴,IB更考验学生对科目的整体掌握和综合能力。同时,相较于AP一年、甚至半年的学习周期,IB两年的学习周期使学生对所选六门科目有相对更深的认知。当然,IB同时也具有它的局限性。首先,IB两年只能学六门课注定了它在大学能换到的学分有限;其次,IB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非常考验时间管理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此外,在学业方面,对我来说在UWC很幸福的一点是能够继续上中文课。也许是在美高的经历加深了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我真的非常珍惜能够深入探索母语、理解母语的机会。在美高时,我们曾经有一个单元学习《西游记》,但是我发现当原本的文本被翻译成英文后,无论是文字本身的力量还是其背后的文化意象都被削弱了,这也让我意识到学习母语所产生的文化归属感是很难被替代的。而在UWC,我得以重新回到母语的怀抱,在课上和同学们讨论 《活着》电影和书籍的区别,《台北人》中时代对个体的影响,以及《朗读者》中战后一代对战争的反思等等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中文班的同学较少,因此课上采用的是和美高课堂类似的讨论制。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相比较信息灌输,同伴之间观点的碰撞和互补有时更具启发性。
03
有“知”又有“行”
学业之外的UWC,在我眼中最大的特点是选择多,机会多。在我就读的美高,尽管学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后活动选项,但是每人每一个季节只能选择一项活动,之后每周一到周五放学都会参加那一项活动。这导致我经常陷入“究竟是去爬山还是去音乐”,“究竟是去篮球还是去网球”这样的选择难题,也因此有一些心心念念想尝试的项目一直到转校都没能找到机会。但是在UWC,每个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多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行,可谓是选择困难症患者的福音,也鼓励了有多重兴趣的学生在各个领域同时进行探索。
参加帆船知行
但是,在能够选择更多活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平衡学业和活动、以及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而不随波逐流的挑战。美高时,一个季节一个活动的设计自有其道理:它保证了学生能花费较多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上,把那一件事情做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程度。而在UWC,学生在活动的选择上有更高的自由度,如何在琳琅满目的知行与hub中不会迷失自己,对学生也是考验。
同时,在拥有选择多个知行的自由权时,如何通过对知行的选择与取舍培养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是我在UWC学到的另一课。尤其是在IB课业本身就比较重的情况下,除了考虑不同知行之间的平衡之外,还要考虑知行和课业之间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不同事情的能力,正是通过实践慢慢摸索出来的。
另外,通过学校的不同知行和指导老师的帮助,我在一次次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GIF(全球问题论坛),我培养了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通过Ulab,我则“教学相长”,在教小学生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将知识内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我想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我们用行动在践行UWC提倡的知行合一,成为有梦想的实干家的理念。
此外,项目周(Project Week)也是一个UWC的特色活动。在一周的时间内,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项目。这不仅是一个锻炼自己、了解社会的好机会,而且因为通常项目周会很早就开始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培养时间管理和长期规划的能力。
说到UWC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House住宿制度—即每一层的学生同属于一个House。在课堂走班制的情况下,House制度使得学生能够归属于一个集体。以我自己为例,我住的BANDELE是一个非常有House 精神的地方,我们有独属于自己的House传统,会在运动会时一起为运动员加油呐喊,一起举行House活动等等——我为自己是一只 Bandelion而自豪。
BANDELE House 合照
转眼间,来到UWC已经一年半。我总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是在体制内,在美高还是如今在UWC,我感激并珍惜身边的一切。我喜欢现在小岛上的生活,喜欢坐在湖边和朋友闲聊的时光,喜欢常熟美轮美奂的天,也喜欢言里村热热闹闹的烟火气。
电影《东邪西毒》中说道,“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可能翻过去,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再翻过来,你会觉得这边更好”——或许曾经的我总想着去远方探索,但是当我蓦然回首,我在UWC看到了独属于它的美丽风景。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从美高到常熟UWC,我在UWC的故事 】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从美高到常熟UWC,我在UWC的故事 〗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3054.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