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国际化的素质教育,西化教育和本土文化谁更重要?
国际学校在“西式化”、“全英文”的教育形态下,会不会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国际化”教育环境中,孩子对本土文化陌生怎么办?
多元文化碰撞过程中,孩子的中文能力发展会不会受到限制?
家长所担心的这些问题并不是空口相传,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进行支撑。在《2019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蓝皮书》中对家长调查的数据显示,“孩子入学后接受的教育是否足够优质和适合”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比例占到68.8%。
家长担忧的问题大多和多元文化、本土文化、课程等相关,其中,
“多元文化可能给孩子带来困惑”比例为23.1%
“孩子可能会对本土文化陌生”比例为17.7%
“孩子的中文能力发展可能受限”比例为17.7%
这三个担忧的问题比例都与传统文化有关,比例总和竟然达到58.6%。
虽然国际学校的国际化教学环境和理念有很多优点,但仍然有很多家长认为重视传统文化很重要。
传统文化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
十年前,所谓的国际学校大多都是“洋高考”的学校,以通过英语考试、托福、雅思为目的,以办签证出国留学为结果,因此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学校越“西化”越好。
而如今,如果只强调西方教育、教材、老师的正宗化,如果继续实行完全“西化”的教育,已经不能顺应全球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也得益于中国的影响力与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从国际舞台的边缘逐渐向中央靠近。
顺应国家发展新形势
近几年,85%以上留学生都返回国内发展,当下的教育形态进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国际化人才不仅要通晓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精通中国文化。
若对母语掌握不够,对自己文化了解不清楚,就难以很好地成长、发展。即使选择去国外工作,境外用人单位也会特别看重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背景,希望他们在国际事务交往中贡献“中国智慧”。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国际化课程,把国际学校办成“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传统文化——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精神支柱,是炎黄子孙的立身之根与魂。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国人的基因,是中国人的根和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当中。”
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是支撑一个民族长久存在的内在精神。在全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国际学生更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本应具备的基础和优势,这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判断古今文化优劣、体会中外文化短长,从而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敏捷的思维。
国际化人才也要有中国的根,否则在世界上也会失去身份认同感。
为什么国际学校要重视传统文化?
任何一国的教育都离不开文化的基础,文化形塑着教育并融渗于教育之中。因此,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国际学校更是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林敏校长在京领《国际学校百校调研》专访中,当被问及学校办学使命和核心文化时曾说:
“好的国际化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孩子的双语或者多语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扎根母语文化的自信自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胜任力。”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也始终把“做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作为学校的校训,旨在培养“怀中国心 ”的世界人。
作为国际学校的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是中国化的人才。培养学生出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回来,未来更具有竞争力。
因此国际学校就必须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做到中国化,在学习并理解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夯实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显然,“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是许多国际学校都在追求的目标。
国际学校如何培养中国文化?
如果将国际学校和普通高中进行对比的话,最明显的特征或特色就是课程设置。
IB课程——尊重本土文化
在国际学校三大主流课程中,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它不等同于“西方”或“欧美式”教育。IB课程尊重学生本人和本土文化,学生的母语在整个IB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国际文凭组织(IBO)的产生背景决定了IB的教育宗旨,要以本国文化为核心的国际化。IB课程发展至今已有51年的历史,在这期间,IB课程始终强调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母语文学有很强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国际文凭组织一条坚定不移的政策,就是倡导IB课程学生对母语文学遗产的尊重。
根据IBO官网显示,全球开设IB课程的学校共有5574所,中国得到IBO授权的学校就有224所。
在强调全球公民的同时,IB 非常注重本土文化,只有坚定的本土素养和开阔的世界观念碰撞,世界文明才会不断前行。
虽然“英文浸入环境”、“国际课程体系”是国际学校的特有标签,但是发端于中国的教育必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
作为一所发端于中国教育的国际学校,仅仅靠“英文浸入环境”、“国际课程体系”这些标签是不能立足的,更是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的日常学习氛围当中,融入到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中。
如今,无论是作为外籍人员子女类型的国际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早已将中国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ISB)以中外文化结合式教学的方式,为全年级提供中文课程。从幼儿园至小学,除中文和英语班主任外,每一位学生都将拥有一名双语助教老师,在双语课堂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ISB充分利用双语教学项目,让每一位国际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国本土文化背景,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在北京市鼎石学校,作为三大基石之一的“中国主线”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具体的教学课程:无论是汉语言文学、“中国与世界”里的中国文明史、中国视觉艺术还是中国表演艺术,都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探索自我生命本质。
青苗国际双语学校自引入IB教学课程后,坚持保留国家教委语文数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目标。在IB课程的本土化发展上做出大胆尝试的青苗,不仅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切实取得瞩目成绩,且获得国际文凭组织(IBO)的极大认可和肯定。在课程设置中,大量引入水墨写生、书法养成、词赋鉴赏、戏曲熏陶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使孩子真正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核,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课程浸润中华文化精髓,其中中文课程门类非常齐全,包括中国语文、中文数学、融合道法、中文艺术,美术和CSL五大板块,重点培养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核心素养,形成思想内容和语文素养比翼双飞的课程设置,并融入文言文、读写课堂、经典诵读,整本书阅读、口语和写作训练常态化等拓展课程。
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以外,校园文化氛围更是能够体现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管理模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校园文化——体现教育理念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应仅是要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更应重视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的建设,要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学习氛围中来,从而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
北京京西学校作为一所外籍人员子女类型的国际学校,较早提出融合中西文化这一理念,也是全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最重视中华文化的学校之一。
作为一所屹立在东方的国际学校,如何将中国文化元素行之有效的融入到校园文化、教育理念、学生灵魂深处,是其身为一所培育国际化人才的学校最应该参悟的命题。
在京西的校园里,中式风格的建筑、艺术品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元素仿佛已经融入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与空气里,时刻提醒身处其中的教工学子我们所处的大陆独特的风韵与命脉。
正是因为京西校园里很多带有典型中国文化的设计和建筑(中国花园的中式园林、教学区老物件、走廊里的北京地名),才能让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更是学校突出中国历史文化和语言特色的一个方式。
北京市鼎石学校是一所属于中国的学校,借鉴国际课程,拥有世界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将国学文化深植于世界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
鼎石以儒家“五常”为核心价值,将“仁、义、礼、智、信”定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以这五种美德作为行为的指引、行动的指南、情感的引导。在每学年注册入学前,社区新成员都将在特别举行的开学典礼上签署《共同价值誓约》。
鼎石将儒家“五常”的核心价值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公共区域,比如小学部的共同价值文件就会张贴在各学习空间之中,为学生在校内外的行为提供了指导准则。
学校用儒家“五常”作为核心价值,约束学生们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规范,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可谓是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也将伴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个阶段。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的愿景是做双语教育的典范,根深中华,心怀天下——培养每一个孩子,在变幻的世界中,成为多元文化间互相理解、尊重及共融的双语使者。
在海嘉,“根深中华”一直是各学部所践行的理念。海嘉学校首创将西方的HOUSE(学院)体系与中国的儒家五常结合起来,把全体学生和老师分为五个名为仁、义、礼、智、信的学院,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实施,增加学生及老师跨年级互动学习的体验,促进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的融合,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使这些品德培养目标得到强化和落实,化为海嘉人的内在修养。
中国的国际教育一定是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认识到这一特殊性,由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总校长彭敬慈博士带领的学术团队一直在探索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双语教育。
海嘉根植于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使学生们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懂得人文关怀,如此重视中国文化的双语学校同样也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其中,一位就读于海嘉小学的小朋友的家长说出了选择海嘉的原因:
海嘉的愿景里提到的‘根深中华’这一点,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会增加孩子的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让他尽管日后走出国门,也能有根可依,有祖可寻。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身份和文化都不能认同,孩子如何去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许多国际学校都将重视中华文化挂在嘴边,但很少有学校把中华文化的精髓真正植根到教学中,为孩子提供一个浸润式培养的环境。海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我们选择海嘉的重要原因。
课外活动——深入体验和学习
不囿于课堂,不局限于课本,通过课外活动更是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促进文化的传承。
在课程之余,北京海淀凯文学校会在各学部各学科定期举行Fieldtrip,让学生在一场场行走的课堂中进行实践学习,带着兴趣和好奇心去感受,去了解真实的世界,去开拓眼界与格局,进而探索自我。学生在参观博物馆、艺术区、名胜古迹的同时,更是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样,在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会举行“中文教学活动月”,孩子们在汉字书写、解读传统、名著分享等一系列新府学特色的主题活动中提升中文素养,涵养人文情怀。为感受汉字魅力、传承中国文化,新府学初小部中文教学活动月第一周,以经典诗词誊写为内容,开展了汉字书写大赛主题活动。在中文教学活动中,新府学初中段开展的一系列阅读分享活动,让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现代文明的风采,通过探究获得的中文素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受益长久。
在万科梅沙书院,“中国精神”扎根在课堂、活动,乃至建筑空间之中,书院除了开设多门与中国哲学文化相关的课程,还设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提供与节气文化、人文茶道等相关的传统特色活动。从春到冬,随着一年的四时节气感受中国的脉络。汉服体验活动、中秋游园会、春季传统活动——放风筝、冬日市集等活动在梅沙应有尽有。这种用传统的方式举办的活动真正的诠释了中华文化之美,扎根中国精神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浸润在梅沙日常的点点滴滴。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宏文学校历来重视“文化陶冶情操”,为了尊崇与怀念先师孔子,每年9月28日(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周年纪念日),都会举行纪念孔子诞辰的活动,全体师生向先师行集体参拜礼。纪念孔子诞辰活动日的课堂设计成为了一个以传统文化体验为主的跨学科融合日,学生在不同的课堂充分体验了不同的传统文化项目,在课堂中活动,在活动中收获。
在天津惠灵顿学校,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的活动有很多,例如中学部每年一次的文化之旅、贯串小学到中学阶段的“文化周”,还有中小学“中国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等等,每一次活动都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席卷全球的潮流下,将文化课程和语文课程相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天津惠灵顿学校不仅将文化学习系统地融入了到每一个学段的学生,横跨十余年的学习经历当中,而且明确了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最大化地吸收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纯外籍人员子女国际学校还是民办国际学校,都在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体现着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培养,并且都在致力于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
小结
国际学校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国际学校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就是先把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打牢,在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当对两种体系和文化都兼容并蓄、游刃有余,从而培养出具有中国背景和全球视野的优秀公民。
- 上一篇:力迈中美国际学校六大国际竞赛推荐
-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
(一)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成熟的国际化的素质教育,西化教育和本土文化谁更重要? 】仅供参考,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二) 本网未注明来源或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本网联系。邮箱:myzp@foxmail.com 我们将会在收到邮件后尽快进行处理。
(三) 〖成熟的国际化的素质教育,西化教育和本土文化谁更重要? 〗链接地址:https://guojixiao.com/z/17437.html , 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保留本站链接。